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薛公(即孟尝君)利用齐国(的力量)为韩国、魏国攻打楚国,又和韩国、魏国一起攻打秦国,(为办成这些事情)因此向西周借兵借粮。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
(西周大臣)韩庆为了(保护)西周对薛公说:您用齐国(的力量)为韩国、魏国攻打楚国,九年之间取得了宛和叶以北的土地,使韩国和魏国(瓜分了这些土地)因此更加强大,今天又攻打秦国来使他们进一步强大。
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
(如果)韩国和魏国的南边无需担忧楚国,西边无需担忧秦国,就会因为国土辽阔而实力(日渐)增强,齐国一定会(因此)受到轻视。
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忧之。
本和末交替兴盛,虚实交替出现,我私下里为您感到担心。
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
您不如让柔弱的西周暗中和秦沟通,您不攻打秦国,也不向西周借兵借粮。
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不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您兵临函谷关却不进攻,让柔弱的西周代表您的名义对秦王说:‘薛公一定不会攻破秦国来扩张韩国和魏国(的疆土)。(薛公)带领军队前来的目的,是想让您命令楚国割让东部土地给齐国。’
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
秦王释放楚王(公元前299年,秦王约楚怀王相会,怀王被秦王扣押)来缓和秦楚关系,您令西周因此有恩于秦。秦国因为楚国东部国土(割让出来)免于被攻破,一定乐意(释放楚王,让出国割让东部领土)。
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
楚王被(秦国)放出后(回到楚国),一定对齐国非常感激,齐国得到楚国东部土地后实力也更加强大,薛公您也世代无忧。
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
秦国没有被明显削弱,却处于赵魏韩三国的西部,这三个国家一定会非常倚重齐国。”
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借兵乞食于西周。
薛公说:“好”。因此命令韩庆进入秦国,这使得齐、韩和魏三国没有进攻齐国,西周也免于被借兵借粮。
西周到了战国时代,天子的力量已经极为微弱,做大的各路诸侯王,动不动就敢向周天子伸手要人要钱。幸好周天子手下还有一群智慧通达的说客,他们是真的仅仅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拯救西周于水火之上,假如没有他们,周天子的存在恐怕会更早地结束。
故事很简单:齐国、韩国和魏国打完楚国又要打秦国,齐国的薛公向周朝借兵借粮,周朝不愿掺和,这时韩庆就出来游说,他对薛公说的话总结起有三层意思。
第一:齐国为韩国和魏国先攻打楚国,不过是扩大了韩国和魏国的领土。
这是既成事实。
第二:齐国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秦国,不过使韩、魏的领土进一步增大,韩、魏的实力在获得秦国土地后进一步增强。韩魏强大后,不怕楚也不担忧秦,齐国就危险了。
本末更盛,虚实有时。强邻环伺,自然而然都会感到忧惧。
第三:薛公引兵前来,先不要打秦国,而是让西周韩庆做薛公的代表,向秦王说明厉害关系。
这是韩庆最厉害的一招,他首先对秦王说薛公不是来打秦国的,薛公只想要楚国东部的领土,因为那些领土和齐国接壤;
然后告知秦王办成这件事有哪些好处,当时楚王被秦国囚禁,秦王因为楚国割地而放了楚王,顺风顺水的事情,一可以缓和因为囚禁楚王带来的秦楚两国关系的紧张,二秦国免于被攻破;
韩庆此时再回过头来告诉薛公,楚王回国后,一定感激齐国,割让的土地在楚王心中就是重返自由身的报酬;
最后补刀:秦国没有被明显削弱,赵魏韩这三个强国都会担忧其西部边境,他们就一定会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和齐国交好,薛公您在齐国的封地自然也就安然无恙了。
韩庆三层意思,可谓两面三刀,表面上说的都是齐国不战而夺人城池低位上涨世代平安的美事,实际目的却是让薛公罢战,周朝也就无需出人出力,然而他一个字都没有提到周朝,这是不是很厉害。
明明我就是为了自己,但我口口声声都是说为了别人好,这其中涉及的说话方法,对我们有几点启示:
第一,说明一件事情层层递进效果会更加明显,先说攻打楚国已经强大了韩魏,再说打秦国他们会更强大;
第二,站在对方切身利益的角度进行阐述,我若是薛公,韩魏比我强大,我是不是会很危险;我若是秦王,割楚国的地放楚王换我秦国平安,我干不干;
第三,为别人考虑尽可能降低代价,薛公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获得楚国土地,韩魏面对强大的秦楚耗费精力齐国就安全了,我若是薛公我肯定收兵。
人们常说,要懂得利用周围环境的力量,个人单打独斗往往是不行的。周朝谁都打不过,那就只好动用语言的力量,巧舌如簧、搅动天下大势。
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阐述问题,不仅仅增进理解,更可能无形中运用了对方的资源,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同样的方法,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任何时候擦亮眼睛,凡事三思,认清糖衣炮弹,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