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在基层教育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师,我深知带“差班”的苦与累。每次接手“差班”,看着那一堆不及格的成绩单,心里真是又急又愁。不过,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我总结出了一些避开“教学错法”的经验,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同样在“差班”教学路上奋斗的老师们一些启发。
错法一:满堂灌,学生根本消化不了
刚当老师那会儿,我总觉得只要自己讲得多、讲得细,学生就能学得好。于是,每节课我都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地把知识点一股脑儿地倒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一脸茫然,课后作业错得一塌糊涂。
就拿数学课来说,我讲函数的时候,从定义到性质,再到各种例题,一口气讲了一个多小时。下课后,我信心满满地以为学生都懂了,可第二天收上来的作业,让我大跌眼镜。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函数图像都画不对,更别说运用函数解题了。
后来我才明白,对于“差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也有限。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就像给一个饿了好几天的人端上一大桌满汉全席,他根本吃不下,还会被撑得难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精讲多练”。每节课只讲一到两个重点知识点,讲完之后,马上让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巩固。比如讲函数的定义时,我先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然后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像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做一些判断函数关系的练习题,及时反馈他们的掌握情况。这样,学生既能听懂,又能运用,学习效果就好多了。

错法二:只抓学习,忽视学生心理和习惯培养
以前,我眼里只有学生的成绩,整天逼着他们学习,对他们的一些坏习惯视而不见。比如,有的学生上课爱说话、做小动作,我只是简单地批评几句,没有深入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有个学生,上课总是坐不住,一会儿找旁边的同学说话,一会儿摆弄文具。我多次批评他,可他还是不改。后来,我和他深入谈了一次心,才知道他是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没人管他,心里很孤独,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开始关注他的心理需求,经常和他聊天,给他一些关心和鼓励。同时,我也帮他制定了一些学习计划和行为规范,让他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慢慢地,他上课不再捣乱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件事让我明白,“差班”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和不良习惯,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光抓学习是抓不上去的。我们要像医生看病一样,先找出学生的“病因”,再对症下药。平时要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整理错题等。这些习惯养成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错法三:缺乏耐心,对学生期望过高
带“差班”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发脾气。看到他们一道题讲了好几遍还是不会,我就会失去耐心,对他们大声斥责。结果呢?学生越来越害怕我,对学习也越来越没有信心。
有个女生,数学基础很差,每次考试都只能考二三十分。我为了提高她的成绩,经常给她开小灶,可她还是进步很慢。有一次,我讲了一道题,她还是不会做,我当时就火了,对她吼道:“你怎么这么笨啊,讲了这么多遍都不会!”她被我吓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从此以后,她更害怕学数学了。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向她道歉,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不再对她期望过高,而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起,一步一步地引导她。每当她有一点进步,我都会及时表扬她,给她鼓励。慢慢地,她对数学有了兴趣,成绩也逐渐提高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对于“差班”的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他们基础差,进步慢,这是很正常的。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同时,我们要降低对学生的期望,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我们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新学期,老师用小二查分一键创建成绩查询系统,让家长,学生自助查看考试详情,简单几个步骤,高效完成成绩发布工作,最后,希望我分享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留言,一起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