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常有看完一本书,过了一段时间发现书里的内容全忘了,有一种看了也白看的感觉。原因可能是书里的新知识点没有和你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有效联系,新知识点处于孤立状态,时间一长自然大脑就遗忘了。怎样才能把新知识与你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联系呢?
万维钢在《理工科思维》[1]一书中,就曾提到:
把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同生长在心中一颗不断生长枝叶的数。
把知识拆开、撕碎,在重新组合起来成为自己的东西,他才真正属于自己。
为了习得“长”知识的技能,有那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借鉴,小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带着问题去阅读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独立思考,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与作者展开对话,来辨识和思考作者所阐述的观点和结论。
借鉴《学会提问》[2]一书,将关键问题清单总结如下: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举了什么事例来论证观点
事例的是否可信
推理论证过程是否有错误
论证的结论是什么
这个结论对我有什么用
这个结论还能用在哪里
应用它需要具体什么样的条件
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方式,培养的是淘金式阅读的思维方式。淘金式思维方式是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盲目接受作者的观点和结论,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记读书笔记
计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将书中的内容转为自己的知识,加深记忆,便于日后检索,积累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照万维钢的《理工科思维》,好的读书笔记应包含四个方面:
(1) 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3) 记录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 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与传统在纸和本子上计读书笔记相比,在互联网时代,使用专业的笔记软件来记录和整理知识,它们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可以做到随用随查,就好比是给大脑外加了个移动硬盘,即不占地方也不用担心丢失,你只需要对信息分类存储,设置检索的关键词,等到用的时候很方便就可以查找。
本人常用的笔记软件是印象笔记Evernote,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便于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信息库
易于分类收集和存储信息
便于检索和查找信息
标记个人批注,辅助思考
移动端多平台同步存储
网页、微信文章同步收藏
以《学会提问》中有关淘金思维为例,小编在印象笔记中,用黄色标识主要概念,红色标识作者观点,紫色标识为读书批注,同时添加标签索引。很容易就完成了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具体下图:
有关如何高效使用和整理印象笔记的介绍见知乎,另外,印象笔记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把微信里看到的好文章同步保存到印象笔记里,非常的方便。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78550
3.写读后感
学习经历三个步骤,分别是输入、 处理、 输出三个步骤,同样读书的过程也同样经历这样三个阶段。读书的过程是输入的过程,处理的过程实际上是思考的过程,写读后感就是思考后输出的过程。写作可以倒逼思考,更进一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应包含几个方面:
书中的亮点是什么;
与你的知识体系中那些知识点能建立起联系;
书中的亮点、概念、方法论可以进一步应用到那些领域。
4.分享读书心得
教才是最好的学[3]。分享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和践行的过程。美国研究的学习金字塔模型如下[4]:
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学习效果最佳的方式是教授给他人”。
读书需要先把知识理解消化,并不断实践总结,融会贯通后,把经过自己思考所得的方法论写出来,然后再与他人分享交流,教授给他人。与被动学习相比,主动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教给他人,就是分享给他人,在教和分享的过程,会把所学的知识真正的吸收消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的做到知识的融汇贯通。
本人长期关注的个人微信公共号战隼Warfalcon read01,有一篇叫《提炼后的知识才是力量》的微信文章,提出的核心建议是:
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作学习,不把阅读当作思考,不把储存当作掌握。
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总结以上,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淘金式思维来甄别、吸收消化书本中的知识,并不断践行,才能让新知识与你已有的知识体系重构在一起,不断成长,变成一棵属于自己的知识树。
参考资料:
[1]万维钢,《万万没想到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part two 成功学的解药;
[2] 美 尼尔 布朗,《学会提问》,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3] 李笑来 《七年就是一辈子》,28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http://zhibimo.com/read/xiaolai/reborn-every-7-years/A22.html
[4] The pyramind learning,http://www.thephuketnews.com/understanding-the-learning-pyramid-40899.php
长按二维码识别或搜索[向内看自己]
微信ID:xiangneikanz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