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后记
周一进教室上课时,出了一个小事故。当我导入《最后一课》时,学生在底下开始出现波动。询问后,才知道学生课本上的第六课是《老山界》。一时间,有些尬尴,更有些愤怒。
我的课本,练习册,教师用书通通是在图书室今年才领取的。当时,就发现课本是去年某个老师用过的。向图书管理老师索要新书,但图书管理员义正言辞地说,书本没变,并且学校也没有新书。于是,拿着旧书与学生的新书将第一单元对照了一下就开始用了。
周一早晨的升旗仪式过后,分年级总结工作一直到八点三十五,早读也没上成,和学生急匆匆就进了教室。可是,没想到自己居然犯了这么一个低级错误。
顾不得再想什么,对学生进行了说明,同时为自己的马虎向学生郑重道歉。好在这篇文章自己曾经接触过,倒也不算完全陌生。迅速向隔壁班借了一本学生的书,开始第一课时的学习。
在课代表进行预习检测时,迅速理出一个思路。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将文章的叙述要素,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进行了梳理。然后,领着学生将文章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进行了梳理。
下课后,赶紧与图书室再次联系。告知目前还没有新书,正在催促新华书店。想了想,自己在网上果断买了一本。与组内其他人在群里说了这个事,结果和我一样没发现的人还有三个。因为我的进度略快一点,所以给她们提了个醒。
第二课时,承接第一课时的思路,则是对文中的具体描写进行了解析,在欣赏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时突出文章的主题。但课堂的拓展训练,没有当堂完成。
急匆匆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在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的表现亦如我的教学设计,平平常常。梳理文章思路时,10班学生比9班学生条理清晰。概括体悟长征精神时,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析。但9班学生的课堂发言,却比10班积极的多。
课后作业的心语天地中,学生对红军长征中死了多少人,什么时候过雪山的,毛主席过草地时是怎么走过去的等问题,表现出浓厚兴趣。觉得,可以在有关长征故事上进行个拓展。但还没想好怎么做,抽空得琢磨琢磨。
虽然也算是对照学习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然而面对学生时,心里总会不时涌出一种愧疚感。教书二十几年了,还真的没遇到如此尴尬而又内疚的事。我怎么就能出现这种错误呢?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