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来自智库百科的解释: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锚定效应就是一种认知偏差,也可说是心理暗示。人们会根据一个“锚点”来对一些事做出判断,进而采取行动。而这个“锚点”是怎么来的,很多人其实并不自知,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商业领域,商家也是善于运用锚定效应的高手。据说心理学家做个这样的试验。
要求调查对象预估应该捐献多少钱才能与自己对海鸟困境的感受程度匹配。对其中一些游客,实验人员并没有直截了当地问她们愿意捐多少钱,而是先问了一个锚定问题,比如 “你是否愿意花5美元来……” 若没有提到锚定问题,这些对环境都很敏感的探索馆参观者会说他们愿意拿出的钱平均为64美元。当锚定金额只有5美元时,平均捐款则是20美元。当锚定金额达到400美元时,人们的捐款平均数就达到了143美元。(1)
记得在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里就提到过,人们普遍在对待自己身边的亲人(那些对自己真正好的人)其实是很冷酷的——谁对他好就欺负谁!这就是因为受到了锚定效应的影响。认为亲人对自己好是应当的(锚点特别高),而外人哪怕只要给了一点点好处(锚点特别低)就感恩戴德到不行。(2)
(二)
当我在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发现锚定效应对我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在消费时被其左右,冲动消费,不过脑子的消费,是家常便饭,这还不算是致命的。
身边的人对自己的好,视为理所当然,不懂珍惜,不知感恩,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耐心几乎为零。
形成了一种极度不自信的行为模式,开始做一件事之前,总是把“锚点”设定得很低,根本不相信自己。
——再来两个活生生的事例补充说明一下:
跑步的时候,最初不敢想象自己居然可以跑半马。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跑马拉松不应该是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做到的事(锚点特别低),那个锚点是怎么形成的呢?不知道,反正就是很低,它就在那里。直到现在可以相对轻松跑半马了,才开始有了新的锚点——通过慢慢练习可以跑全马。
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从小到大,总觉得英语要真正学会是不可能的——也真得就没有学会!语法怎么那么枯澡,根本就学不会吗?托福、雅思根本就不是我这种人可以参加的考试吧?英语单词那么多,俚语那么怪,怎么能学得完呀?……至于那个很难的印象(锚点)是怎么形成的,没有想过,直到看了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那本书,才知道是被教出来的呀——“人蠢往往是被教出来的!”
(三)
被锚定效应支配着是很可悲的,但也并不是自己想摆脱就能摆脱。说实话,自己正在被其所累,完全没有招。不过有的人倒是给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凡事多想一想,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将目标设定的高一些,这样即使没成,那也有可能是失败在别人的高处。
唉,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对于这两点提议觉得然并卵,那就也只能认了!
- (1)该段节选自《思考,快与慢》一书,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
- (2)这篇文章现在收录在“新生大学”——《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这样:谁对他好他就欺负谁?》
- 题图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jeremydo201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