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是一条河流,最终的目标是大海。
河流只要不达目标,它就会一直向前,向前。从这方面来讲,过早归于大海,也许并非一件好事。
那样的话,会少了许多沿岸的风景。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们会看到一些人,退休之前,意气风发,不遗余力。可一旦退休了,立刻就如霜打的茄子,蔫了。
有人说,退休之前,人生总会觉得目标没有实现,总是向前奔,所以总有使不完的劲头。人的精神面貌就相当饱满。
退休了,一下子就闲下来,就只剩下一个目标,等待死亡。这种心理暗示,是相当的要命。
根据宇宙吸引力法则,你所希望的事,很快就会到来。所以,一些人在退休之前,无病无灾,退休没几年就走了。
01
人生就该是,生命不惜奋斗不止。
人生,就该给自己定一个长久追求目标,有了这个长久目标,就不会感觉无聊,人生永远的有新鲜感。这种的追求,有无限的渴望。永远不会到达终点。即使人生遭受挫折,生命之花依然灿烂。
杨绛一生颇多坎坷,她是一个才貌出众的才女。并不缺乏追求者,但她一生只钟情于钱钟书。
1935年,新婚不久,杨绛便与钱钟书一同前往应该留学。
钱钟书以工费身份到牛津大学学习。杨绛是自费留学。
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她只好当了一个旁听生。
为了多学一些知识,她废寝忘食,常常独自一人在图书室里泡着。
后来女儿出生,当时国际形势异常紧张,战争阴云密布。他们只好提前回国。
为了维持生计,杨绛当过小学教师。当过家教,写过剧本。钱钟书也收过门徒学生。
他们居无定所,只好借住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
1990年,钱钟书的《围城》被拍成电视剧,他一夜之间变成了名人。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习惯被众星捧月的生活。
他们苦恼于不能安下心来读书写作。他们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正如杨绛说的:“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至高的境界。”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杨绛晚年,钱钟书与女儿相继离开她而去,丢下杨绛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地生活着。
但杨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她更为忙碌起来。她开始整理钱钟书的遗稿,把它们编辑成册。
90多岁的人,开始学习她原先从未涉足的哲学领域。
93岁的时候,他写成了著名的《我们仨》。书中记录了钱钟书,女儿,与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杨绛没有孤苦伶仃的生活击垮,把自己的思念融入文字当中,她说她是代表我们仨活着的。
杨绛在回答外界质疑她孤独生活时说:“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那么多的事情只有我一个人来做。我现在就是一个绝代家人,这个家是家庭的家。我代表的是一家人。”
在失去家人的日子里,一位老人,独自在世上又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杨绛也成为少有的活过百岁老人。她终年105岁,不能不说是人间的一个奇迹。
02
过早的安逸,绝非是一个好事
我们向往安逸富足的生活,这是每个人一生追求的目标。但过于安逸的生活就是好事吗?
在太平洋里,有一个叫瑙鲁小国,这里曾是候鸟的栖息地,亿万年来,这里积聚了厚达几十米的鸟粪形成的优质磷矿。
靠着这些磷矿,他们的财富富可敌国。他们也是靠着这些磷矿,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他们甚至连挖装磷矿的活计都不干,雇佣外来人去干这个简单的工作。
由于没有任何生活压力,他们无所事事,整日以喝酒打发时间,时间长了患上了各种各样的“富贵病”,人均寿命仅仅三十多岁。
三十岁,也许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龄,有的人甚至还在学习深造,他们却要离开世界,真是不可思议。也就是他们根本来不及学习,更可悲的是,这些年磷矿快要挖完了。他们何去何从,还不知如何呢。
03
老年人,老有所为,有利于身心健康
唐朝是人杜甫有一句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意思是说,家里欠债酒钱还不起,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像人老了能够达到七十岁巅峰的人很少是一样的。
人到了七十岁以后,明显感觉自己衰老了,这不仅仅是生理上,更是心理上的衰老。
这个时候,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了,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甚至感觉被子女抛弃了,嫌弃了。加上一天到晚百无聊赖,无所事事。这种生活状态下,人走向消亡是顺理成章了。
其实,人的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如果人有一种奔头,总有一种愿望在前方,那人生的精神状态又是一个样子。
长寿老人,手头总有做不完的事,根本就没有百无聊赖的时候。杨绛之所以会长寿,就是这种心理暗示的结果。
按她的名望,她完全可以什么也不用干,靠着吃老本,退休金就可以小富为安。可是,她一天忙到晚,整理钱钟书的遗稿,还要自己学习读书写作。每天还要抽出时间走上七千步锻炼身体,精神生活充足而丰满。
她觉得是替一家三口而活着,活着非常有意义。
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人生如流水潺潺,越是流动越是清澈。生命在奋斗中得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