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不会因一人而停留。在这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豪杰,也留下无数的遗憾。而最深的那一份遗憾,应该是诸葛孔明的汉室梦吧。
年少,声名远扬
诸葛亮,字孔明。年少的他天资聪慧,年纪轻轻便名声大噪,与庞统并称"卧龙凤雏",更被赞誉"得一人便可得天下"。但他并未加入动荡的时局,反而隐居卧龙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不过,一人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刘备,三顾茅庐,亲请诸葛亮出山。
壮年,东争西战
承蒙皇叔厚爱,诸葛亮决定出山,稳定天下局势,共创大业。他携刘备白手起家,又前往江东,凭口中三寸不烂之舌,舌战群儒。孙刘二军大败曹军,赤壁之火、西蜀之战,无论战士们多么英勇,都无法掩盖军师的光彩。
未想到,关羽大意失荆州,张飞为兄报仇身亡,刘备征吴失利,白帝城托孤,但刘禅平庸无能,兴复汉室的重任便压在了孔明一人身上。
病重,心有不甘
先帝崩殂,诸葛亮上书《出师表》,先后征讨北魏,一辆四轮车冲锋陷阵。正在战况向好之际,局势却在孔明五十四岁那一年陡转。
归途,五丈原。日夜操劳的诸葛亮病入膏盲,还要应付前线魏军。或许上天再借他十年,汉室便可以复兴。但……秋风卷起五丈原的落叶,《后出师表》中"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仍在秦岭群峰间回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孔明逝去,只剩下姜维一人,却回天乏术。魏军攻破西蜀,刘禅乐不思蜀,姜维绝望自杀,刘备和诸葛亮几十年的心血顷刻灰飞烟灭。
千年后的武侯祠古柏森森,檐角的风铃诉说着他深深的遗憾。这里埋葬的不仅是汉室最后的忠魂,更是一个民族对"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永恒的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