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双减”意见出台,涉及到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政策如何落地,关键在教师,核心在教师观念的转变。
观念:即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应。观念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是能够感受到的东西,人们的观念决定着人们的行动。观念转变了,行动就会有转变,可能有些短时还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是因为思想有了转向,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占主体,就会循着理想的方向不断实践、丰富、完善。
孙明霞老师是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生物高级教师。听过她的讲座,她旗帜鲜明地说,我不是生物老师,我是生命教师。她分享了自己的思想转变是逐渐完善的过程,从最初认为是教知识的——教知识技能——追求教学艺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人文教育,最后到归结到关注学生一生成长的生命教育。她得出结论:观念的转变是教师最核心的成长。
面对新的教育政策,作为一线教师,怎样才能实现观念的转变?
1.上接天线,打开壁垒。处在一个变革时代的教师群体,要把自己放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教育改革、政策以及“意见”等的出台,要保持敏锐的发现和思考力,要及时了解:主要内容、目的导向、出台的背景以及对于学校、教师的要求。尤其是深入了解“背景”,能够让我们站在国家、全局的视角了解此项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出台“双减”。《意见》做了清晰阐述:“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仍然较重,作业管理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是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前超标培训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校外培训项目收费居高,资本过度涌入存在较大风险隐患,培训机构‘退费难’ ‘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和精力负担过重,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社会反响强烈。”作为教师,每一次改革都给我们带来挑战,但是面对真实存在的各种乱想,面对无数家庭的困扰和自己育儿的压力,我们感同身受,尽管改革需要一线教师付出更大的心力,面对更大的挑战,但是,我们需要打开心灵的壁垒,为了教育更加健康,学生的培养更有可持续发展,做出每一个教师的应有的努力。
2.结合学科,科学分析。“双减”其一就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我们就要分析,“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各年级作业完成的时间有明确规定,这就需要各学科作业需要“总控”,如何实现学科之间的协调,达成“总控”的要求,要思考具体举措;“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关键词是“过重”,说明基础知识的夯实,重要知识点的训练还是有必要的,不能“投鼠忌器”,而走向不布置作业的另一个极端,但要控制“量”和“时”,教师就需要分析如何科学合理的布置作业;要减少课后作业布置,就需要向课堂要质量,将知识的重难点尽可能化解在四十分钟内,精讲精练,精心设计每一道习题,同时,让每一次练习都能够实现全员辅导到位;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能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每一个教师针学科特点、班级学生的情况来分析对策。
3.激发兴趣,导向自主。我们需要落实“减负”,将时间还给儿童,将童年还给儿童,但是,学习的压力是否过重,和每个人的心性以及对学习的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发自内心认同和喜爱的时候,“夜以继日”“披星戴月”都不会觉得是“负担”,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对于教育而言,比不停地学习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爱。学生之为学生的根本不在于他在不停地学习,而是他拥有一颗学习的心,学习以欲求学习为基础。”所以,在积极落实“减负”意见的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习的好奇心,挖掘潜能,注重实践参与、体验,将学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自主自发的行为,激励唤醒学生自我的内驱力,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是教师最核心的教育工作。
4. 整合资源,集体推进。重大的教育变革从来都是自上而下的,作为一线教师想要单独应对是极具挑战的,因此,教师之间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时间进行专题性研究意义重大,新老教师、骨干教师、学校行政可以一同参与,首先要有宏观建构的思维,要思考一个单元、一册教材的内容,建构教学的系统性、延续性,教师之间可以分工合作,将教材内容化整为零,分工到人,在此基础上针对难点以及重点进行商议,每个教师有了集体研究的成果做教学的铺垫,再结合班级的特点进行适当修改,就降低了教学以及作业设计的难度,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
作为普通的一线教师,似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是面对任何教育的改革,都依赖于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教师个体去实施,尤其是在面对一个又一个学生的时候,我们又是他们成长路上的一片天,独一无二的那片天,六年影响一生,教师理念的转变,思想的通达,还有那些给予孩子们的细小的鼓励、丰富的体验、永不放弃的坚持都有可能成为唤醒一颗种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