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标准化教育的风险
标准化教育的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中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赶不上社会整体的前进步伐;二是高校中讲授的内容脱离应用环境,教师缺乏实操经验,很多领域的知识是基于实践的,而国内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主要是看论文发表的情况。一个学术水平很高的老师,很可能并没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经验。
学霸选择依从,学渣选择逃避,但有一点又非常相似,就是他们都没有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并没有回答好自己到底想学什么,怎么学好的问题。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度过大学四年时光呢?关键是改变自己的角色,让自己从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转换为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探索者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突破教师、教材、课程计划给自己的种种限定,建立自己独特的研究轨迹,去拓展和发现一个更开阔也更深邃的世界。
作者给大学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1、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资源
学校的资源绝不仅仅指它所提供给你的课程和学分,还包括图书馆、老师、学长、学姐等社交圈。
2、善用互联网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线教育如火如荼,MIT(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名校开放了他们的课程,世界三大在线课程学院是coursera、Udacity、Edx。TED等讲台让各方高人轮番登场布道,国内本土的在线教育也方兴未艾。
3、不怕失败,主动试错
读大学是人一生中试错成本最小的时期,大学提供了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去尝试和经历,同时不必担负太多的责任,只要不是太出格,即便尝试失败了,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4、评估自己的智力资产价值
自我教育者要定期审视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特别是实践中的价值。不能过于功利,只学实用功利的知识,而拒绝大众认为的“无用之学”。为了避免“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尴尬情况,我们要看象牙塔外的世界,要保持对现实世界的敏感性,观察和发觉市场上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知识,学习它,成为这个领域的先驱。
我们可以把实用类的书看作工具,把素养类的书,比如科学、艺术、哲学、社科等知识看作原料,如果你只有工具而没有原料,怎么可能做出一桌美食呢?
我们要清楚自己缺乏的是哪类知识,实用类还是素养类?还是两者都要补充?
5、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
在大学阶段,学生更应该以完成具有创造力的作品为目标,比如撰写研究论文,进行发明创造,设计和创制产品等。
二、从“游乐场”到“荒原求生”,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游乐场模式的本质在于,它有一系列既定的游乐项目构成,每个项目都设计好了起点,终点,路线和时长,完成这些项目会遇到一些挑战,但这些挑战本身也是被设计好的,他们的难度相对固定,不会突然升级或者降级,不会有意外出现。
而在荒原求生模式中,你无所依凭,你会遭遇到一个个未曾料想的、未曾预见的麻烦,或饥肠辘辘,或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自解决扑面而来的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再下一个问题,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游乐场里的挑战是模拟的,老师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答案,而荒原中的挑战是真实的,可能谁都不知道怎么办,游乐场里有坐标,有地图,有说明书,荒野里只有或隐或现的脚印,游乐场里九胜一败,荒原里九败一胜,在游乐场里,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荒原里高手更可能是你的对手。
一旦进入荒原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的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描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3、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联的知识,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的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5、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适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
6、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7、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向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三、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
本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你有自己的志向、经历、喜好、品位、才能和运气,你完全可以把写出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作为毕生的目标,而不是那个折磨人的早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你也可以选择一份轻松愉悦的工作,而不是成为一个每天承受巨大压力,被时间追着跑的创业者。在生活方式上,你可以选择结婚,你也可以选择独身主义,一辈子不结婚;或者丁克,结婚但不生孩子,虽然也许我们做出这些选择,会承受巨大的社会压力,但是我们有根据自己的内心需要独立选择自己人生、不受外部影响的权利。
独特意味着你的形象、个性、知识、经验、经历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是别人无法复制,无法模仿的,意味着你为这个多元的世界,又增加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和价值。
创新分两种:一种是从0到1的创新,也就是创造出之前完全没有过的新东西,比如iPhone的发明就是这样;另一种是从1到n的创新,这种创新只是水平上的进步,比如iPhone诞生后,其他科技公司生产了仿效它的其他类型的智能手机。
让自己变得独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具有心智独特性的人具有以下优势:
1、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替代;
3、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上的标签,以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4、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可以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
5、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6、具有更高的可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7、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如果你为了被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
尽量去做「酷」的事
作者在微博上做过一个小调查,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你更愿意做一件非常酷的事,还是做一件可以变得非常富有的事?
结果在29位作答的网友中,有18人选择了富有,8人回答了两者都要或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3人明确优先选择做酷的事,只占到了10%。
大部分人选择财富。在他们眼中,所谓的“酷”不过是有钱的副产品,有了钱就能买到酷,或者富有和酷是等价的。其实他们完全不清楚“酷”的意义所在。
“财富”和“酷”是两个独立的价值体系,有钱人可能酷,也可能不酷,酷的人可能富有,也可能贫穷,但绝不存在“有了钱就可以变酷”这样的事情。正如一个人不会因为有了钱,就自然具备了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有了钱,就自然具备了酷的能力。
“酷”首先是一个美学标准,它具有神秘的预言性。比如科学家常常会认为,E=mc2这样的公式具有某种美感,以至于认为一个公式是否具有美感可以作为某种启示,来引导科学发现的方向。“酷”在人生选择中所起的作用也一样,一件在当下难以准确评估的人生事件,我们并不知道它的未来会带给我们什么,但是如果它看上去是酷的,那么它很有可能就蕴含着某种你还未能预料的意义。同时完成一件“酷”的事往往意味着去发现或者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酷”的反面不是“不酷”,而是“无味”。不酷,只是生活的常态,“无味”就是重复无价值或价值被掏空的事情。如现在在晚会上表演《小苹果》,就是典型的“无味”。
当我们避开了追求社会认同的陷阱,也意识到去做酷事的价值以后,我们可能便走上了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下面七个方法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
抗拒自己的欲望,或者延迟满足欲望;
质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论,不盲从任何人;
屏蔽流行信息,或者只在固定的时段接收流行信息;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为其发展出可能性;
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怪癖”,并将其发展成自己的竞争力;
为小事物狂热,并在小事物中发现大世界;
开展思想试验和行动试验,让思想和行动相互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