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说播课学习(1)——质量守恒定律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课程教学与实施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湖北省武汉市七一中学张丽

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地位:在初中化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开端,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是中学化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做实验、建模型、学历史,并为每个目标建立相信的评价标准。创新之处在于教、学、评一体化,并从不同的视觉进行目标达成。

教学重难点分析,注重核心素养的达成

教学实施过程

      在教学引入环节,通过播放学生的课前探究实验视频——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的测定,反应后固体质量“变大”“变小”“不变”三种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让同学们对实验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张老师通过“铁与硫酸铜反应”演示实验,引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一步步揭开反应的神秘面纱,通过测定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孩子们发现“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最终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第四小组的同学上台分享了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化学史,在分享中同学们切身体会到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艰辛,科学家严谨认真的态度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而后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对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改进,并让学生讲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知识和理性的火花!

        而后学生利用实物——冬枣和葡萄动手组装和拆分,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亲身经历化学反应的过程,而且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同学们进行小组内研讨交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了镁条与氧气反应的过程,燃烧产生的白烟是导致镁条燃烧后固体质量出现变大,不变,变小的罪魁祸首,解开了课前学习心中存在的疑惑,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亮点

1、课前活动三个任务:学习科学家的故事、查阅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自行探究实验并录制视频,教师展示学生作品。

2、问题导入:镁条燃烧前后质量变大、变小、不变三种情况

3、实验演示:铁丝换成钢丝棉、硫酸铜溶液浓度在4%,用电子天平,并用手机现场直播实验过程。

4、历史讲解:学生课堂展示科学家探寻的艰辛历程。

5、将课前问题延伸到课堂:学生分组探究盐酸与碳酸钠溶液的实验。并上台汇报实验成果。

6、微观探析:学生活动:用宏观的水果来拼微观的水电解过程,增加趣味性,学生印象深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