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小飞
《乔家大院》中叙述,左宗棠出征新疆,朝廷拿不出军饷,乔致庸借出白银250万两助其平叛,虽左一再保证必定归还,然慈禧事后并不认账,左亦无可奈何。乔致庸跪在午门外讨债,被投入大狱,对此朝廷不做任何解释,并明确表示,不再要债,就放他回去。
如此赤裸裸的背信弃义,在朝廷并不多见,这是封建社会自古以来重农抑商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商人的轻视由来已久,在汉武帝时期最为苛刻,商人获利要如实上报朝廷并缴纳重税,如有隐瞒,被人举报并查实后,要满门抄斩,在现在看来很不可思议,让人费解。商业有助于互通有无,并且可以创造巨大税收,为什么不鼓励?这要结合落后的生产效率和交通运输来看,所有人类社会,必备的物质资料是粮食,只有在保证了稳定的粮食生产之后才能考虑其他的,遗憾的是,直至近代社会,仍旧旱灾饥荒不断,吃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人吃人,史不绝书,而从某地运往某地的救灾粮食,受阻于运输方式,很多时候并无济于事,让所有的朝廷更为头疼的是,饥荒容易引起民变,历史上大规模的叛乱起义,大都起于灾荒,人要快饿死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于是,如何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稳定的从事农业生产,就成了各个朝廷的必须考虑的头等大事,渔樵耕读,士农工商,皇帝皇后每年装模作样的一亩三分地,都把农业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上,不断完善的保甲、户籍制度,也为农业生产的稳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偏偏商业活动是对稳定农业生产最大的破坏。
乔致庸从武夷山贩卖茶叶到俄罗斯,路过恰克图,有人拉过来一群马,让他们随便挑,用来换他们随身带的木碗,乔实在过意不去,又送了他一个铁锅,茶叶还没开始卖,顺便销售的生活用品就换了三千匹骏马回去。如此大的利润,足以使所有固守在土地上的农业生产者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为政者都明白,商业获取的利润再大,并不能凭空变出粮食来,只是互通有无罢了,给国家交的利税再多,银子再多,没有粮食也无处去买,没法解决灾荒问题,也就解决了不了政权稳定的问题,所以重农抑商的思想一直持续下来,直到高效率的农业生产和飞一般的交通运输出现以后。
庚子年慈禧出逃,路过山西,盘缠用尽,乔致庸借给朝廷30万两,资助西巡,慈禧念其厚德,给出的恩典是,下榻乔家大院。战乱平复后,从地方官到国内外商行皆以为太后是乔家的大靠山,各种汇兑生意都放心交给乔家去做,国税纳捐甚至战争赔款,晚清乔家在商场再无敌手。
欠了乔家银子,连句话都没有,慈禧昏庸么?能在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最高权位上稳坐半个世纪之久,不是仅凭运气就可以办到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满清政府虽是外族统治,其实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不可能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但她就这么做了,别看你拿了那么多银子,一样让你下大狱,你让我高兴了,分分钟也可以让你笑傲江湖。这不过是慈禧太后是在儒家文化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对乔致庸这样满身铜臭味的商人打心底里的轻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