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继柳永、晏殊之后,大胡子苏东坡又于“婉约词”外开创了一个新词派,即“豪放派”。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更是成了“豪放词”的代表词作之一,享有“今古绝唱”的美誉。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着滚滚东逝的长江,苏东坡撸起袖管,把笔一撂,神情颇为得意。他想,大概再不会有人写出比我这首更为雄浑苍凉,大气磅礴词作了吧?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在宋朝,一个能人辈出的年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继苏东坡之后,又一个猛人脱颖而出,接过了苏东坡手中的大旗,成为“豪放派”的新掌门。
他是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这首大气磅礴、怀古咏志的不朽词作,被明代大才子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词作者)赞为“辛词第一”,这无疑奠定了辛弃疾叫板苏东坡的基础。
02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
这一年,金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人,进军朱仙镇。
同年,一意求和南宋朝廷以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朝。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2)腊月廿九,岳飞被南宋朝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
岳飞之后,南宋王朝再无功勋卓著的抗金名将,却不乏拳拳报国热血的有志青年。
辛弃疾,便是这些青年中的佼佼者。
出生于敌占区的辛弃疾,终其一生都以恢复失地为志,以建功立业自许。只恨命运多舛、备受排挤、致使他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
然而,这并没有动摇辛弃疾立志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他将自己的满腔激情,以及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都一股脑的寄寓于他的词作之中。
故此上,辛弃疾又享有“词中之龙”的美誉。
0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48岁的辛弃疾在铅山瓢泉会见了友人陈亮。并于这次会见分别后,写下了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这首词的内容表达有三:
一为追忆自己早年拉起抗金队伍的豪壮阵容和沙场生涯;
二为表达自己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三为抒发自己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有此三为,也难怪辛弃疾能写出这样酣畅淋漓的词作来。
那么年轻时的辛弃疾是什么样的呢?
答应是,一个猛人。
有多猛?开了挂的猛。
其武艺之高超,胆识之过人,堪比《三国》里的赵子龙。
04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估计是出门没看黄历的原因吧,本来气势汹汹要灭掉南宋王朝的完颜亮,却被窝里反的自己人给干死了。
就在这一年,21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同时,他又拉了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入伙。原因很简单,并不是因为这和尚脑袋剃的光,而是因为这和尚手底下有一支一千多人的部队。
然而事实证明,在和平年代,嘴上没毛的人坑爹,战争年代,头上没毛的更特么坑爹。这个义端和尚在起义军中呆了一段时间后,自觉没发展前途,于是便反水叛逃了。叛逃时还偷走了辛弃疾保管的义军大印,企图献给金人,求取荣华富贵。
这一来,可就把辛弃疾实实在在的给坑了。
理由很简单,第一,这秃贼义端是辛弃疾拉着入伙的;第二,义军大印是由辛弃疾负责保管的。现在出了事,辛弃疾自然难逃其咎。
于是乎,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当下向义军首领耿京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保证夺回义军大印。
一部宋朝版的“千里追凶记”,就这样开始了。
之后的剧情很简单,辛弃疾纵马一路狂追,斩杀了秃贼义端,夺回了义军大印。这猛劲,那是再没得说。
05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作为义军联络员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回归事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坏消息差点让辛弃疾吐血。
义军首领耿京,被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杀害了。
辛弃疾彻底愤怒了。好个背信弃义的叛贼,你给我等着。
艺高人胆大,年轻又有为的辛弃疾,当即带了五十人的敢死队,袭击了五万人的金军大营。在100:1的悬殊状况下,辛弃疾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全身而退。
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也不过如此尔。这可是一版活脱脱的“宋朝版赵子龙”。就问一句,这份猛劲,宋代文人中,除了辛弃疾,还有谁?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这样的猛人,有宋一代,也就辛弃疾一人而已。
苏东坡,岳武穆,或文或武,都颇有不及之处。
06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果断,使得他名重一时 。
在这种光环的笼罩下,辛弃疾终于回归了他所钟爱的大宋帝国,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本想着归国后一展雄才,收复中原的辛弃疾,却被现实无情的打肿了脸。
尽管宋高宗赵构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而他本人也向朝廷上疏了《美芹十论》、《九议》等著名的抗金北伐策略。
然后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南宋朝廷,对此反应十分冷淡,只是将辛弃疾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
显然这与辛弃疾收复中原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痛苦。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时年35岁的辛弃疾,洞察形势,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他写下了《青玉案·元夕》一词: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07
立志为国,却一生壮志难酬。
辛弃疾归宋,注定是“明珠暗投”。几十年的郁郁不得志,沉重的打击了他的报国热情,却也因此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
只是,这地位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想要的只是想手提三尺剑,为他所钟爱的这个国家上阵杀敌而已。
然而,这个国家,却让他深深的失望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大概,他而立之年所作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他一生写照的提前预演吧!
08
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帝都临安赴任。
可惜的是,当朝廷的诏令到达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他,面对着多年来渴望的立功疆场的机会,只得上奏请辞。
此时的辛弃疾,内心的辛酸别人无法体会的。
一位本可比肩岳武穆的名将人选,硬是让现实给无情的磨炼成了一位媲美苏东坡的文豪。历史有时候是多么的辛辣讽刺。
南宋开禧三年(1207)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带着壮志难酬的忧愤心情和拳拳爱国忠心,溘然长逝。
临终之际,仍在大呼:杀贼!杀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