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感悟:要无私,请先尊重自私

救人到底要不要回报?看看孔子他老人家是怎么做的。

春秋时期,鲁国法律有这么一项规定:看见鲁国人在他国沦是奴隶者,自主垫费将把其赎回,可以从鲁国各地的官府领取赏金报酬。

因为这项规定,许多沦为奴隶的鲁国人被救回。

一天,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在别的国家看到了沦为奴隶的老乡,就将他们赎回了。不仅如此,回国后,子贡还不去官府报销,自费承担这一切。

是不是要称赞一句,真是大公无私啊!

当时真的有鲁国人称赞他的无私精神,认为他重情重义,不贪财。子贡呢,也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不求回报,是为善举。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却将子贡骂了一顿。

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孔子的意思是,本来以前大家赎回本国人去官府报销领取奖金是件很正常的事情,被赎回的人感激,赎人的人也被人称许。结果你财大气粗地不求回报,给世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楷模,从此那些赎人然后去官府报销的人就会被认为自私无德,这样谁还在外面赎人呢。

孔子并非外界极力塑造的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形象,让人只可远观难以到达他的境界,其实也是一普通人,是那种把人性看透的普通人。

无独有偶,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

被救的人千恩万谢,最后说,也没有别的可以报答你,这头牛你牵走吧。

子路毫不客气真的就牵走了,孔子知道后,非常赞许:“鲁人必拯溺者矣。”

因为帮人、救人是有回报的,从此以后,鲁国人将争前恐后地拯救落水者啊。

以前总提倡拾金不昧,做好事不留名,其结果就是很多人的钱包尤其是证件丢了以后很难找回来。而因为做好事不求回报这个道德陷阱的存在,一些因为救了别人而伤残甚至牺牲的道德模范,ta或者ta的家人过得穷困潦倒,除了一面锦旗什么也没得到。

看到救人者过得如此痛苦,其他人在面临同样情况的时候,会犹豫,会掂量后果,最后可能就转身离开了。

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救人反被讹诈的情况,引发了世人热议:看到老人摔倒,到底扶不扶?

面对这一问题,相信很多人的内心是纠结的,复杂的。

当无私有很大可能会为自己惹来烦恼的时候,请别责怪世人的“自私冷漠”。

看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在大陆,许多人的钱包丢了就丢了,再难找回来。而在台湾,不仅能找回来,可能捡到钱包的人还会主动寄还给失主。

是台湾那边的人特别有道德感吗?

当然不是。

原因是台湾地区规定:捡到东西的人,可以向失主索要一定的报酬。

这条规定看起来不那么高大上,却促进了良好的道德风气,捡到别人的东西一般会归还。

自私这两个字在道德风气的不断冲刷下,变得像洪水猛兽一样,每个人都怕被别人说成是一个自私的人。

但实际上,人人都有自己的私心。这很正常。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因为每个人的自私,使得整个社会得以顺利运转。

不仅如此,因为一些人的自私,一些好的制度才得以诞生。

11世纪的时候,英国的国王爱德华是个公认的好人,经常拿钱救济穷人,他救了一辈子穷人,也没有让穷人脱离苦海。

他的孙子正好相反,自私自利,整天想着如何捞钱。他发现英国的民众都去地方贵族的法庭打官司,诉讼费等其他费用都进了地方贵族的腰包。为了抢夺这一利益,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设置一个巡回法庭,四处抢生意。

为了堵住地方贵族抗议的声音,这位贪财的坏国王在巡回法庭中设置了严正的规则,又让地方贵族参与到诉讼之中,这就演变成了西方的程序正义规则和陪审员制度。

自私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蛋,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不考虑人性自私的一面,高举道德的大旗呐喊无私,无异于杀鸡取卵。

要无私,请先尊重自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改变命运的秘诀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
    仁木阅读 8,164评论 1 35
  • 了 凡 四 训 目录 第一篇、立命之学​4 第二篇、改过之法​15 第三篇、积善之方​21 第四篇、谦德之效​40...
    安然Bella阅读 2,168评论 0 9
  •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经商被人们视为“贱业”。古代有“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商”被排在了最后,甚至有时...
    虎步龙行阅读 6,653评论 0 12
  • 第三篇 积善之方 上一篇所讲,改过的种种方法,能够把今生的过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会变成坏命了,但是还不能把坏命变成...
    大圣书斋阅读 1,067评论 0 2
  • 血浓于水,情重于山。 沉思往事,几度辛酸。 为有亲情,惆怅锁窗。 隔山隔水,情却咫尺。 二0一六年五月草稿于三桥。...
    武杏树洋阅读 9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