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词”,是教育部专门指定的背诵资料,本文谈谈我诵读的感受。
之所以要背诵小学的东西,一是因为我的孩子正上三年级,一同背诵可以促进其兴趣和记忆。二是为了重温旧课,增进亲子关系,提升自己的能力。
有些人可能会轻视小学生学的东西,认为简单幼稚,其实这种观点大谬不然。小学生背诵的古文资料都是传世经典,老少咸宜,特别适合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
我的计划是国庆前三天单独复习背诵,四号开始与孩子互相提问考试。
谋定则遂行,我兴致勃勃,开始逐一攻克。总起来说,这75首诗大多比较熟悉,不过,《蜂》《四时田园杂兴》《书湖阴先生壁》等篇目比较生疏,貌似没有学习过。
然而,即便似曾相识,重新拾起来,依旧需要一个过程。况且我已经四十余岁,尽管一直对自己的记忆力比较自信,可真的操练起来,发现脑子确实不如以前了,总是背了上句忘了下文。明明觉得过关了,可是对照题目自我检验起来,脑子里依然一片空白。
再一个,我并非单纯的背诵,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诗词本身意义的探究、复盘和思考中,感觉这才是学习的样子,不能为了背诵而背诵。
四号晚上,开始与孩子互相提问考试。让我诧异的是,孩子跳跃式的提问方式,彻底打乱了我的记忆,很多篇目竟然一句也答不上来,而且多次错位、张冠李戴,引发孩子汹涌澎湃的笑声与讥讽,这让我头脑更加混乱,即便《鹿柴》这样的名篇都背不上来了。
“这两天你背得啥?!”孩子严肃地批评我道。
“我的努力你应该看到了吧?晚上背了早晨背,你有我这份努力?”我开始辩解。
“装样子谁不会?”孩子很犀利。
“我……”我还能说什么呢?背不出就背不出,一个中年人还为自己的无能开脱,那就更加可悲。
当天晚上,孩子睡熟以后,我拿出75首,开始反思并再次秉烛夜读。
第一次互相提问,我输得很惨烈,这让我惶恐,也让我深思。明明会背了,对方打乱顺序一逼问,就全线崩溃,说明自己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和背会。
而且,我发现孩子的提问特别毒辣,他连续提问了《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这三首同为送别类篇目,彻底搅乱了我的思维。
这小子真够阴的!我恨恨地吞了口茶水,对着他那躺在地上的足球狠狠踢了一脚。
再一个,我发现75首在权重设置上有些意思。大多诗人入选作品都是一二首而已,至多不过杜甫的四首、王维的五首,可是李白竟然有七首之多,达到将近百分之十的比重。
这说明选文者是真的被诗仙的名号给忽悠了。其实李白的诗真的写得一般般,就以入选的七首为例,存在以下几个毛病。
一是意向重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白兄一直行走在江湖的路上,也一直在这个“孤帆”涉水的意向中难以自拔。
二是诗意不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种直抒胸臆的表白或者陈述缺乏意蕴和美感。
三是过于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等等,这种滥用量词的现象,在李白浩瀚的诗作中比比皆是,让人乏味。
另外,王维入选五首,还是众望所归的,王维的诗作在艺术性上远胜李白。杜甫只有四首入选就有些少了,也许是认为杜甫的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沉重吧。
我决定先把上述三首送别的诗好好练练。然后再全面复习,逐一消缺。
另外,以后将丰富提问方式,试行根据某一诗句指出诗名和作者、解释诗句内涵等方式,让孩子真正掌握75首的内蕴,让古诗词文化基因融化在血液中,铸就良好的国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