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哥和我公公同岁,对,你没听错,因为在我家我最小,我老公又是家里的老大,他们两个都70岁。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很勤劳,但人也实在,家里的很多事情都是母亲操心,哥哥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又是老大,十几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在我的记忆里,哥哥用的扁担都是经过加固的,每到麦收季节,他挑麦子的肩膀经常是磨得流着血,但从未听他喊过疼。他拉的架子车又大又结实,在我们村,他挑的麦子捆最大,拉的一架子车麦子最多,每当我读《平凡的世界》,我都觉得哥哥就是书中孙少安的原型。在上世纪80年代他也自己在砖窑上烧砖,在我们村第一家盖起了两层楼。那时我们家种了20多亩地,丰收的时候,能打80多袋麦子,秋天黄豆收十几袋,花生收20多袋。哥哥不仅是种庄稼好手,他种的蔬菜长得也很好,我放假的时候经常跟哥哥一块儿去卖菜,我家的菜卖相好,不仅卖得价钱高,而且卖得很快。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哥哥在30岁前没少吃苦,但生活也塑造了他勤劳坚韧的性格,同时,他也遗传了母亲的聪慧,他在我们村第一家种起了果树,为了种好果园,他还订阅了《山西果树》杂志,每年冬天他都用拖拉机从养鸡场拉来鸡粪给果树施肥,他种出的红富士苹果个儿大的一个有七八两,那是又大又甜。
哥哥有两个儿子,1996年大儿子结婚,哥哥把我家地头所有的树都卖了,把卖树的6000元钱作为彩礼,风风光光的给大儿子娶了媳妇儿。后来大儿子离了婚,虽然哥哥的钱挣得很辛苦,但两个儿子娶了三个媳妇儿,他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做父亲的责任。
哥哥不仅能吃苦,他的聪明能干在我们那儿的三里五乡都是出了名的,他不仅是一位好父亲,更是一个好儿子,他是父母的骄傲。
现在哥哥70多岁了,虽然年轻时劳累过度,现在累了一身病,但还是闲不住,不仅种着地,还养了五六头牛。哥哥的三个孩子都没有上大学,大儿子今年46岁,娶的第二个媳妇,前年因两人吵架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现在又找了一个,不时地还想问哥哥”借钱”。生性要强的哥哥,看着走马灯似的儿媳妇一个不如一个,他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欲哭无泪。
再来说说我公公。
公公的父亲年轻时是个商人,据说还做生意去过上海。公公在他弟兄五个中最小,是在娇生惯养中长大的。爷爷去世的时候,每家还分了一个金戒指,这枚戒指本应该成为传家宝,却被我公公卖掉了。
听我婆婆说,公公年轻时经常早上叫不起床,把他的被子抱走,他抢回来还接着睡。去地里干活,只干个天心,别人还没走到地边儿,他就扛着锄头回家了,50多岁就以身体不好为借口,不种地了,当起了农村的非农业。娶了两个媳妇,没有花他一分钱。一辈子只在农村盖了一个小院儿,六间房。
俗话说,有福不在忙。我家小叔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父母靠不住,14岁走出校门,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苦自然没少吃。而立之年,生意做得风生水起。34岁时在郑州买了房子车子,并且自己给丈母娘拿了10万元彩礼,风风光光地为自己举行了一场婚礼,给自己娶了个大学生媳妇。
现在我家又买了一套房,公公婆婆冬天就来城里住着暖气房,二儿子直接给了他们10万元,让老两口零花。
跟我哥哥相比,公公前30年被父母呵护,30岁到60岁庸庸碌碌,老年生活却是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
我哥哥十几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以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气魄走过了中年,为父母养老送终,给儿子打下良好基础。但儿子不成器,古稀之年的生活却是一声叹息。
人生就是三个30年。前30年看父母,中年看自己,老年看子女,这话一点儿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