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课程论的研究疆界是什么?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怎样把握。
这本书确实需要啃读,前几天有几位老师跟我联系说这本书不太好读,甚至读不懂。我们都有同感,越难读的书,用心啃读下来价值越高。
这本书是王荣生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他认为根植于我国语文教育土壤的“语文课课程论”,当前的主要任务有三。
第一,重整“语文科课程”的基本概念,构建语文课程,包括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材等方面的分析框架。
第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学派理论,包括对语文教育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学理阐释和评析。
第三,在多元视野中审视当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这篇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袭用已久的以“工具性”和“思想性”(或“人文性”)为代表的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从结构和功能上深刻揭示了这一框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和主要弊端,进而从课程论角度确立和提出了新的层叠蕴涵分析框架。
第二,在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中,对具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概念,即“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和辩证,并对近百年来我国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本章为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划定了疆界,这是后续各章得以进行的前提。
首先,试建了纵横两道语文教育研究归属参照系。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实际,本着有利于累进状成长、有利于语文教育研究健康开展的用心,区分出语文教育研究的五种性质(类型)和七个层面(范围)。五种性质为:事实性质的研究、价值性质的研究、规范性质的研究、学派立场的研究和多元视野的研究。七个层面为:人一语文活动层面、人一语文学习的层面、语文科的层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层面的研究)、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的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的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的层面、语文教育评价的层面。接着,经过“语文教育、语文课程具体形态与语文科课程”、“语文科课程论与语文科教学论”、“学派语文课程论与语文科课程论”三组比照,界定了语文科课程论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等。
对“语文科课程论”,从以下几个要点把握。
(1)语文科课程论所关注的是“是怎么回事”类型的问题,基本上属于事实性质研究。
事实性质的研究:“事实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表达”,它具有层次性,“处于经验层面的‘表达’,是经验事实。处于理论层面的‘表达’,是理论事实。理论事实是对经验事实的抽象,在这种意义上,理论事实以经验事实为基础。但形成了的理论事实可以脱离经验事实而独立存在”。事实性质的研究,所关心的是“是什么”、“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成为什么或怎样”一类的问题,为避免可能的歧义,我们用“是怎么回事”作为这类问题的代表。
对“是怎么回事”的考察和解释,尽量不让个人的偏好和预期影响研究的过程和结论,研究者所持的态度是客观的、中性的,目的是求真,以绘制一幅真实的图景。这种类型研究的表述,采用的是描述性定义、描述性命题,它的合理性在于是否符合事实,而是否符合可用证实或证伪来检验。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对“是怎么回事”的考察和解释,就是对事实的真实还原,特别是在做研究时,重点是有理有据,不能因为主观的意愿而改变。
(2)语文科课程论所面对的是各种语文课程的学派理论以及课程实践中隐含的理论,在概念重构、分析框架清理的过程中对其加以阐释或揭示。
(3)语文科课程论与“语文课程具体形态”等下位层面的联系是间接的,论证成立的理论作为一种导向影响着学派理论及其下位层面的工作。
(4)语文科课程论在分析事实的同时构建分析的框架,重构了的概念、清理过的分析框架又能反过来成为不同立场与观点展开论辩、寻求相互说服的场所。
在语文科课程论中,“理论”更具有学理的品格,构建理论其本身就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