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豆瓣看到@李洋画梦写关于创作和才华的问题,我评论了句:年轻时把创作的冲动当成才华,其实并非是真的才华。
为此我们展开探讨,他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年近四十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朋友圈都是在开画展、开讲座,真正地把冲动持续内化成才华。
许多人对才华本身是有误解的。
01
在90年代以前,有点才气的人很容易在物质、教育匮乏的年代突显出来,他们可能是会写漂亮的毛笔字、会读书写诗、会画画,红白喜事、逢年过节被邀请写对联,这已经是村里最才华横溢的优秀青年了。
同时也是这样的人,由于缺乏条件或机遇,一辈子抱着怀才不遇的哀怨。
不可否认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品质,比如毅力、专注力、理解力。在没有兴趣班加持的年代,靠着原始的觉醒和热爱,在一堆意识蒙昧的同辈中脱颖而出。我认为大多数只是生命力的象征,而非人们口中的才华。
何为生命力呢?
生命力我理解为体内存在的某种抽象的东西,从出生起一点点增强直到青年时期充满,过了一定年龄,然后开始一点点消耗。生命力总量是固定的,不可再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年少时的热爱,是旺盛生命力绽放出的奇幻漂流。靠着灿烂的元气,用创作去描绘头脑中的世界,表达自我意愿,别人为你独一无二的表述感到惊喜,那是一种生命不受风尘浸染的光泽感,加上一点想象力,让自己以为这也是一种狷狂的禀赋。
“少年的感知系统,是全开的,好比崭新的电脑,搜索功能,下载功能,反应功能,绰绰有余,灵极了。少年看世界,简直浑身摄像头,年轻新手画画,兴致勃然,只要技艺在手,一半是逞能的快感,一半是他对眼前的世界太好奇,太动心,太热爱。”
陈丹青上面说的这段话,我非常认同。
从前,我读《红楼梦》中黛玉之死,为“质本洁来还质去”大哭一场;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暗淡昏沉;因一部电影《无问西东》第二天跑去昆明寻找内心的冲动。
林清玄说:“只要感觉全开,身心便纯化,纯化成一星火一缕香。香火一点即已清凉自在,飞烟一缕即是自由无碍。”
而我,完全消失在这明明历历的感知流水中,任感觉的开关通达心田。
然后写下一篇篇自己动容的文字,只是冲动,无关才华。但我无比珍惜这种冲动,因为它太宝贵了,没有这种自然之物我便是死灵魂。
大多少年只是拿着生命力和感觉在做事情。
02
怎样才算有才华呢?
才华是稀缺的,是天生带着一种特质,去促成后天的训练。例如精准的文字理解能力、旺盛好奇心等。这些东西冥冥之中引领你走入某个领域,九头牛也拉不走。
我们往往喜欢在回顾往事时,说这就是命运,躲不过。因为天生的特质决定了性格,性格决定选择,选择改变人生。
每种才华就跟姻缘一样,有它的归属地。
有才华的人一定非常有生命力,因为旺盛的生命力是成就才华的底气。
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感慨颇深的例子,北大新生大会上,一位八十几岁的某领域教授作为杰出校友发表演讲。他缓缓地说:“我读书的时候成绩是班里的中游水平,我的同学们比我厉害的实在太多了,他们比我更有资格站在这里。为什么今天是我来呢,因为我活得比他们长。”底下掌声和笑声一片。
老教授的话蕴藏着两点,第一,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探索的欲望,这是兼具生理和心理的生命力,加上不断积累,终究大器晚成。第二,旺盛的生命力不代表你一定拥有才华,执行力才是。
大气晚成者的才华处在累积或上升阶段,热情坚持而不灭;才华磨灭则多是热情磨灭,像个消耗的电池,一节节失去生命力。
丹纳的《艺术哲学》里把艺术家人生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真情实感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墨守成规与衰退的时期。在第一个时期,他学习、描摹,吸收各种养分,创造出极好的作品;第二个阶段,他失去了那些灵感,能够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过活,他从自己的习惯中获取养分,持续创作。
用布莱克诗集名的四个字即可概括,第一阶段:天真;第二阶段,经验。
这不就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吗?
年轻时,我们对外界持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劈开天地混沌的性灵之光。 生命力像旺盛的山泉一样,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潺潺清盈,饮一口,顿觉甘甜如初。这就是原始生命力,未经污浊的清澈,迸发的能量足以创造一个个惊人的浪漫艺术品。
年纪渐长时,如果这灼灼其华的灵性不被悉心照料,创作冲动伴随荷尔蒙的消失,也只是伤仲永的结局。天真过后不继续靠经验前行,才华会被蒙尘,上天要收回这礼物。
03
创作的冲动源于热爱,热爱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一道光。
因为热爱,所以有希望。这种昂扬向上的姿态,像屹立在寒风中的白杨树,任凭生活何其波澜,我自坚守不屈。
光有热爱是不够的,要想煅淬成持久的才华,必须刻意练习。
有个作家打过这样的比喻,妓女不管有没有性欲,她都得做,这和我们职业作家一样,不是有了灵感才写,是每天必须写点东西。
这才是才华走向理想的必经之路。
我觉得这个时代,真才华若是面向市场,大多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
比如我很喜欢的B站up主@手工耿,被人笑称“无用爱迪生”“刑部尚书”,看他的视频非常解压。他18岁出门打工,做过搬砖、焊工等工作。直到2017年,因无法忍受打工无聊而辞职,专心做手工,并把制作过程拍成短视频上传,从村里最穷的人变成年入百万。
这些有趣而无用的发明,源自他从小喜欢捯饬手工,再将无用创意倾注生活阅历和大量心血,给人一种星爷无厘头的心酸和搞笑。真才华是能变现的。
蒋方舟说,这个社会对小有才华的人最残酷,一方面他们脱离了庸俗,不想过平庸的日子,另一方面,才华又不足以支撑他们的野心。
我觉得在哪个年代都是这样,有才华的人对情感、事物的感知力超乎常人的敏感,精神上难以与周围人有共鸣,他们往往是群体中孤傲的长颈鹿,看到了别人永远无法延申的生命维度。
他们执着于理想中的世界,不愿落了世俗。 其实又还没到大才华的地步,小才华只是老天给了你一个金碗,让你自己去装东西。别以为自己捧着个碗,就是一生的聚宝盆了。
更进一步讲,创作的冲动内核是找寻自我,是生命力幻化出的表达自我的本能。
对于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来讲,找寻自我一直被挂在嘴上,说明这条路血泪斑驳。
你的父母说:“搞音乐,将来早晚饿死。”“你看表姐,听话考公务员现在稳定滋润,你非要创业,比打工还不如。”
要突破这样的主流价值观,敢于追寻自我,最初都是靠着一股冲动的生命力。但也有很多人倒在了半路,多数只是把冲动当成才华。
其实你的冲动离才华的距离,不过是漠河徒步到腾冲。
所以当上天赐予你独特的生命力时,要懂得珍惜,打磨成才华。如果没有,安心过日子,心里别有刺,再冲动的生命力最后也会归于平凡。
不凡的是,在寡淡生活中,烹得一手好梦,没心没肺地好奇。
别让皱纹长在你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