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叫“零食拉踩”的小组,一下也忘了当时是看到什么才点进来。本来以为是主打踩雷预警,没想到大多还是推荐的,搜了一下“拉踩”的解释,小组名字是准确的,是我片面了。翻了几页,觉得挺有意思的。
抵制与“真香”
小时候,感觉零食是一种诱惑,甚至想要当个卖东西的,可以尽情地吃。现在可能是真的年纪大了,零食的吸引力已经很淡了,每当想到要吃一个零食的时候,总是会瞬间飘过“油炸”、“高糖”、“太咸”、“发胖”等各种警告词,然后热情就马上被扑灭了。确实,从健康和方便的角度出发,清淡饮食都是个好选择,久而久之也就不适应重口味了。当然,说这话我是心虚的,每当吃下零食,都不由得想着“真香”。我想很重要的原因是现在选择的零食都是几十年经验大浪淘沙出来的,算是零食界的佼佼者了。当然,随着食品工业水平提升,现在的零食在口感和工艺上也不是当年可比的了。
炒作与跟风
读研的时候(可恶,又是快十年前),有一天听说有一款韩国牛奶(香蕉味那个)很好喝,在学校附近走了好几家711才买到,喝了一口真是齁甜,好久才缓过劲来。从现在角度来看,就是早期网红了。感觉是这两年,各种“主题”零食一阵一阵地火着,好像一个又一个浪头拍到我们头上。芝士、咸蛋黄、螺蛳粉、青团、芋泥、肉松蛋糕、大白兔……每一次火爆都带着“我的命”、“靠它活”之类的评价,一时间所有东西都有了芝士味、蛋黄味、大白兔味,也仿佛吃了这些才是生活一样。这导致本来会吃芝士味蛋黄味的我,也感觉十分疲劳,开始还会试试,后来甚至有些厌倦,这大概就是过多的炒作和跟风起到的反作用吧。
滤镜与成见
在组里看到很多童年美食和本地美食的推荐,印象很深刻的有个高乐高卷,是一个吃过一次就没有第二次的食品,不知道为什么高乐高这么好喝,卷却这么难吃。所以我把认为卷好吃当作是对童年的美化,不过就我个人而言,也同样是抛不开滤镜与成见。关于滤镜,有意思的是,我在沈阳读书的时候,会感觉达利园的“好吃点”不难吃,然而回家后是从来也不会买的,同时,因为桃李、辉山等给了我太多好印象(实际上也真的挺好吃),导致现在看到桃李和辉山新品还是会想试试,进而看到辉山出事,十分担心它倒闭,我就再也喝不到鲜博士了。关于成见,远的说个原味薯片,近的说个山西特产零食,可能真的不会买吧。
看着组里的各种讨论,其实有时候有点嫌弃,觉得说这玩意也有人爱吃。但多看了一会以后,又感觉挺好的,虽然零食是有便宜和贵的区别,也确实存在品味高低,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和我有一样的口味与经历,有时觉得low的已经能给他人带来很多满足,有时候自己爱吃的也一样会被人鄙夷。不管怎么样,从零食中获得快乐,还是挺简单直接也无害的(只要是正规产品,同时不过量),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