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欢乐颂1》,对樊大姐更多的是同情,看《欢乐颂2》,发现樊大姐不那么值得同情。
樊大姐同情剧目1:父母重男轻女。樊大姐的父亲有正当工作,退休了有退休金,按道理说生活根本不成问题,可是依然从不断向樊大姐搜刮钱财,只为了那个混吃等死、无所事事、惹是生非的哥哥,而父母居然不会对他哥有一句怨言,而樊大姐稍微不给钱,她的父母就能持续“教育”一番。
樊大姐同情剧目2:全世界最奇葩的“哥嫂”,哥嫂住所,樊大姐要出钱买;哥嫂的孩子,樊大姐要养;哥嫂闯祸了,樊大姐要出钱解决;哥嫂没吃没喝了,樊大姐要买吃喝解决。
樊大姐同情剧目3:30多岁,身边没有人可以依靠,男人看中的都是她的色,一旦知道她家的现状,所有人自然而然的消失。 之所以想写“樊大姐”,是因为樊大姐才是她们中最接近生活的人。纵然写了樊大姐的个同情剧目,但都没有说到实际的同情之处。
樊大姐的身上最让人不能忘怀的是她的眼泪,而眼泪的背后是什么?是毫无依赖的父母之情,是充满违和感的兄妹之情,是毫无现实感的爱情。而这一切的根源在我看来都是在那个看似家庭重心的母亲,没有母亲的纵容,哥嫂不至于这样的肆无忌惮,没有母亲的一意孤行不至于父亲没有表达的权利。
剧情最可笑之处是樊大姐一个人出门在外打拼,想想谁也不会是刚出社会就这样的坚韧不拔,可她的父母何时真正的关心和问候过女儿的生活,何时关心过女儿的感情发展,何时询问过女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老话说长兄如父,她的兄嫂又何时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过援助之手,哪怕是最起码的精神安慰。剧中有一幕,樊大姐的哥哥让自己的儿子给樊大姐拿了一个苹果,樊大姐都能感动一分钟,多么简单的举动,在樊大姐看来,那就是一种受宠若惊。
樊大姐之所以又不值得同情,还是因为那随处、随时、肆意妄为的眼泪。眼泪只有两个作用,一种是发泄,一种的让别人承受你的发泄。樊大姐已经30多岁,而这样的家庭状况应该从她懂事起就存在,那么这样的发泄对于樊大姐早已无济于事,可她依然在用,无非就是想把她的困境转嫁到周围人的身上。
有人的剧情解说是樊大姐想什么都自己扛,我的解说是她想什么都别人帮她扛,除了她的家人。
按照中国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也是养大成人,助其成家立业,剩下的还是要儿女自己奋斗。樊大姐为其哥嫂买房,供养父母,为父治病,这一切种种早已超出能力范围之外,可她偏偏一味的执迷不悟,因此,这样的执迷不悟就势必困到到周围的人,她责怪前男友曲连杰,痛斥现男友王柏川,认为小曲不尽人意,可哪一次又不是这些人帮她解决的问题。
最可怜的是王柏川,自己也不是不努力,可能力真的有限,无奈之下放下樊大姐的瘫痪的父亲在家门口,却让樊大姐寒心,最后小曲帮忙解决了问题,可没有人愿意告诉樊大姐自己的功绩,背后的原因可想而知。 樊大姐拼命想站成一棵树,却始终卑躬屈膝,当我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或者寄希望于事情一定会向好的方向发展,那我们又凭什么生活的安逸自在中。
一开始,父母有退休工资,樊大姐给哥嫂买了房,就没有一定要给父母钱的义务,因为他已经帮父母完成了父母应该对儿子的使命,那接下来赡养父母的事情就应该哥哥来承担;父亲生病,哥哥应该承担大部分的责任,纵然没有钱,那也应该变卖家产,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居,舍弃父亲的生命;哥嫂出狱把父亲送到王柏川家,此时的樊大姐应该站出来,独自面对,给哥嫂一个明确的态度,分文没有,一贫如洗的站在哥嫂面前,把所有的父母责任、家庭义务一一说明,告诉自己亲妈,父亲生病吃药,她买药,父母生活可以支用父亲的退休金,如果一味的要把钱给哥嫂,那她就完全撒手不管。
对于条件好的男人,樊大姐都会另眼相待,想过好日子无可厚非,可一切目的性太强的爱情,又怎么乞求别人对你只是单纯的爱,还要为这份无所谓是什么的无条件付出。
别人说樊大姐不够狠,不够狠的人往往也做不出大的决定,在面对需要理智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无所适从了,当然除了“眼泪”。
樊大姐自己想要站成一棵树,却想不断吸取别人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