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成〈正蒙〉日记65。2020-9-11》
今天是庚子乙酉丁巳,七月廿四,2020年9月11日星期五。
中正篇第八25
【道以徳者,运于物外使自化也。】
物字,指的是具体的政治刑罚方面的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
【故谕人者,先其意而逊其志可也。】
志和意的辨证关系,来了!
【盖志意两言,则志公而意私尔。】
这两句,实乃立胸襟格局之要津。
张载对志和意的区分,精到至极,通过这两句可见一斑,尤其可贵者,他的解释又如此的通俗易懂,让人一目了然,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但又意蕴不俗,引人深思,所以,绝不会因为通俗而看轻它、跳过它、无视它,相反,会让人停下来品味它,慢慢思考它,试图去理顺它、验证它、把握它。
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人的“意识”是很低级的阶段,大部分人困在意识的阶段没有跳脱出来,这跟学历高低和知识多寡都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跟一个人聪不聪明,记忆力好不还,会不会赚钱,力气大不大等等这些因素统统没有关系。
按照苏格拉底的说法,意识的阶段,凡事而言充其量处于意见的水平,不要说思辨和理性了,就连思想都算不上。其中,理性,指的是深入到“是之所是”的地方,因为这个阶段必然地离开了具体的事物,上升到只能运用概念思议的地方,所以,只有运用思辨的方法才能到达,除此之外的任何方法都无法抵达。至于意见,在苏格拉底看来,意见跟臆想是一个意思,就是“非其所是”地谈论问题,即就事论事地谈论问题、表面地谈论问题。而思想呢,则是处于两者的中间状态。
船山讲解说,意识如何运作的呢?无论善还是恶,“因一时之感动而成乎私”。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船山接着说,志向则不同,“未有事而豫定者也”。志气是一种深刻的存在,功能上而言,具有两个重要性质:在先性(豫)和稳定性(定),所以能够驾驭来自意识的感动和激情——志定而意虽不纯,亦自觉而思改矣。
中国的志气概念,跟黑格尔的精神概念,虽然不同,但指向是一致的,如果说中国的志气概念指向天道、天理、天命,指向天人合一的境界的,那么,黑格尔的精神概念何尝不是整全意义上的永恒、无限和一呢!
所以,无论是张载的志气,还是孟子的志气,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比如说填写大学志愿层面上的志气,而应视之为哲学概念,因为,无论是《正蒙》还是《孟子》,就当代意义来说,都是哲学文本,之所以这样强调,正是要区别它与家常聊天或者处理公务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孟子讲解培养正气的方法时说:“必有事焉而勿正”,“必有事”,这个“事”字含有放在心上的意思,“而勿正”,这个“正”字含有功利目的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很像黑格尔说的“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避开具体功利目的,又念兹在兹,如此才能够超拔上去,上到哪里呢?思辨理性的世界,天人合一。
张载说,当我们把志气和意识区别谈论的时候,”则志公而意私尔“,志气是公而意识是私。此处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不叫私,自私才叫私。个体并不必然是私意的。个体分为大公的人与自私的人。
船山讲解说,“惟庸人无志尔,苟有志,自合天下之公是”。
什么是天下之公是呢?苏格拉底并不认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天下之公是”,他说,这是片面的,因为真正有利于整体的才是天下之公是,有时候,多数人做出的决定可能只是瓜分眼前利益而已,这样的决定对整体不是有利而是毁灭。事实上,苏格拉底是被公审宣判死刑的,也就是说,他死于多数人做出的判决。现在,我们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就看的很清楚,那些多数人做出的判决多么的愚蠢。
船山讲解说:“意则见己为是,不恤天下之公是”,所以没有志气的个人,“无志而唯意之所为,虽善不固,恶则无不为矣”,被自己的意见和激情驱使,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志公而意私。努力,不做意者,诚其意,升上去,做志者。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张载集》张载著
《张子正蒙注》王夫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