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78岁,是个资深的农民,不认字儿。细数他过往一生的成绩,不过是开了几片荒,练熟了一身农耕种植的本领。
话说,熟能生巧。经过70几年的农村生活积累以及60几年的农业实践经验,他在农业养种植方面还真挺巧。
我家乡在南方的一个偏僻农村,四周环着武夷山脉的支系山,交通并不便利,这样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当地发展商业贸易的可能性,我们那个村子,至今为止尚未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商人。庆幸的是,我们当地的山不穷,水亦不恶。阳光富足,雨水充沛,鸡犬相闻,民亦相互往来。因此,本分的农民依旧精耕细作,把希望播中在田野上。我爷爷是其中一员。
他种植水稻,烟叶,玉米,高粱,地瓜,大豆,他也种果树,橘子,桃子,李子,梨(仅一两棵,仅求自给自足),甚至他种的蔬菜都比别家长势好。后来,我爸传承了他种植水稻和烟叶的衣钵,他自己则在75岁左右开始种植西瓜。
农作物种植的选址其实跟开店选址具有相通性。商店选址考虑交通的便利性,人流量大小,人群的消费能力,竞争对手数量以及场地租金等等,作物的生长考虑的比较简单即阳光是否充足,日照时长是否足够,水资源是否充裕,沙质是否适合作物生长,甚至要考虑到外物的破坏性。关于这些,他考虑的都很周全,选定了自己曾经亲手开垦而今又差点荒废的那片荒地,开始了种植西瓜的劳作,那一年的长势非常好。
卖出去的西瓜没有不甜的,有口皆碑。我爷爷自然是高兴的。而我是比较八怪的人,我会问他赚了多少钱,我是有赚钱概念的人。他也愿意跟我说,除去成本,大概就赚了几百块。我就笑笑,开心就好,反正也不靠这个生活。
第二年,他又兴致勃勃种了西瓜,规模比上一年扩大了,成本投入也大了。品种还是优质的,长势一如既往。待到成熟季节,以往跟他买瓜的人也早早预定了,但是西瓜却不如上一年甜了。卖几户人家后,被人评价西瓜不甜,他感到羞愤,于是剩下的西瓜都被放弃了,采回家的瓜也被堆弃在那儿。一个资深农民的思维是制造者的思维而不是创造者的思维。做出来的产品不好,就不卖。对他这种不计成本,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我竟然不懂该贬还是该褒。
至此后,他依旧每年种西瓜,但是不再卖给别人了。至少不再主动卖给别人。
七八十岁的资深老农民,越发爱惜自己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