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贾母和宝钗,是红楼中的两大智者,一个撑起了贾府几十年的繁华,一个悄悄做着经世济民之举,让末世之红颜,不至于极度悲惨。
贾母因溺爱致使二玉一事无成,让她的智慧大打折扣,深读原著才发现,真正能和宝钗相媲美的,却是一个文盲老妪刘姥姥。
人生在世,往往要经历一个从天真无邪到老成世故的过程,宝玉眼里的婆子们,就是典型群体。人性之复杂决定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
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被贾母留下来玩几天,这个活成了人精的老女人,立刻就明白了自己的定位:供贵族太太小姐们取乐的活玩具。
这正是刘姥姥的睿智之处,人家留你做客,并不是因为客气,也不是要巴结你,你何德何能让人高看一眼?唯有她身上粗俗的田园之风。
明确了这个定位,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一点也不违和,她配合凤姐和鸳鸯演戏,努力营造搞笑的氛围,果然让贾府的女眷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
有读者为刘姥姥心酸心痛,认为这是人穷志短的表现,为了生存把自己变成小丑供人取乐。愚以为,曹公的立意,应不在此,想想庄周梦蝶,到底是人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人?都以为是贾府众人拿刘姥姥取乐,殊不知在刘姥姥心中,却是她在悲悯众人:这些太太小姐们,就是一只只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自由而又见识短浅,不过是一具具衣着华丽的僵尸。
当然,如果没有后来救巧姐于水火,刘姥姥就只是一个为打秋风不惜手段的老婆子,读者们也会被她的精湛演技骗过。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刘姥姥做到了极致,但她坚守了做人的底线:不做金钱的奴隶。
能洞穿刘姥姥的,唯有宝钗。
在游览大观园时,宝钗同样是客,不同的是,她是长住在贾府的客人。这场声势浩大的游园活动,她连个配角都不是,只是个随从。
随从的作用,就是凑热闹,该鼓掌时鼓掌,该微笑时微笑,该隐身时隐身,总之就是尽量配合贾母的炫耀。
作为随从的宝钗,虽然参与其中,却一直保持着旁观者的角度,从而洞察出刘姥姥的心机。人人都当是耍了刘姥姥,宝钗却知道,是刘姥姥耍了众人。因此,对黛玉用“母蝗虫”形容刘姥姥,宝钗并不为意,反而补充了注解。既然刘姥姥的目的是博人一笑,何妨让这搞笑的效果更久一点?懂刘姥姥者,唯有宝钗也:真正睿智的人,从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因为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刘姥姥用自己的人生智慧,获得了双赢,成了贾府众人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这是一种短时效应,毕竟刘姥姥很久才来一回。相较之下,宝钗入住大观园,一住经年,却时刻保持冷静,用薛家的财富以及自己的智慧,帮助那些被繁华遗忘的人。
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换了我们普通人,也许会去做,但很难坚持,尤其是受到质疑的时候。
最大的质疑,来自宝玉和黛玉。如果保持独善其身,宝钗会活得更轻松,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自讨没趣呢?如果真是想嫁宝玉,凭她的智慧以及与王夫人的这层关系,走上层路线轻而易举,根本不必在宝黛身上花心思。
正因为她没有个人目的,才能以置身事外的角度,看清贾府日渐衰败的颓势。稍微自私一点,她就可以抽身离去,不蹚贾府这滩浑水。奢靡的贾母,啃老的宝玉,不通俗务的贾政,拼命敛财的王熙凤,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都在宝钗眼里。她没有能力也没有身份力挽狂澜,但却可以帮助大厦之内的弱女子完成自救。
她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有慧根的人向她靠近:邢岫烟嫁薛蝌,先取中宝钗;香菱宁愿由侍妾变身为宝钗的丫头,宁死不肯出去;湘云把宝钗当亲姐姐,觉得宝钗给予的关爱,已能抵消她父母双亡的孤苦;的那大家黛玉,从防她到与她结为金兰契,自剖心迹“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前日的话教导我”。仅这一句话,就足以羞死贾母这个养而不教的外祖母,让黛玉失于教养。
这一切,都是暗地里进行的,世俗的虚名,宝钗都不需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她以一颗济世之心低调地走人生路。
俗世之间,刘姥姥很少,宝钗更少。她们知世故,也会在言行上世故,但她们世故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各得其所。
刘姥姥以世故给贾府沉闷的贵族生活带来欢乐,又以不世故倾其所有救巧姐于水火;
钗以世故让贾薛两家和睦多年,却又以不世故带给一众女孩新的生机。
什么是世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什么是不世故?以不作恶为底线,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刘姥姥和宝钗,都是既世故又不世故的人,也是曹公极力赞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