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儿子一个月没有给家打电话了,朋友按捺不住拨通了儿子的电话。
-儿子,你最近在忙什么?
-没忙什么。
-这会在外面吗?天气预报高温,热不热?
-在家躺着。
-最近工作顺利吧?身体好吧?
-挺好。
朋友小心翼翼地问寒嘘暖,儿子回答得很简单。感觉到儿子不想将谈话继续,朋友讪讪地挂了电话。
跟我讲这件事情时,朋友带着哭腔,我以为儿子的怠慢态度伤害了她。不料她却说:我好担心,我儿是否心情不好?是否碰到什么困难了?是否跟媳妇吵架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朋友的这种遭遇,明明心里责怪孩子,一旦面对孩子,那种责怪又转化成了担忧和牵挂。
为孩子的考虑的心思永远大于自己的情绪。父母面对子女时其实是没有情绪的,因为很多时候连自我都忘记了。
02
我曾经用这个例子旁敲侧击教育儿子,顺便跟儿子探讨这个问题。儿子并不认同朋友的这种做法,他会觉得朋友大惊小怪,对孩子过于关注和焦虑。
我认可这是一种过度甚至病态的焦虑,但我告诉儿子,这种焦虑是特定的主体才有的:这是只有做了父母的对子女才有的父母心。
曾经有个关于父母心的寓言。一个恶魔假扮医生对患重病的孩子说:“我是神仙下凡,专来给你治病的,不过,治你的病,需要你母亲的心做药引子。”
孩子听后,撒腿就往家里跑去。见到母亲,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的病有救了,那医生说,治好我的病,需要母亲的心做药引子。”
母亲听后,激动得拿起菜刀,就剖开了自己的胸膛,掏出来一颗血淋淋的心,递给了孩子。
孩子用双手捧着这颗血淋淋的心,急匆匆飞跑着去找那个医生(恶魔)去了。跑到半路不小心被石头拌了一跤摔倒了。母亲那颗热乎乎的心,也被摔出老远。这时候,那颗心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吗”?
03
我曾经跟朋友们聊起世界上最能得罪的起的人,大家几乎一致回答是父母。
无论孩子多么混账,多么过分,做父母的总是选择原谅。
他成绩很好。父亲是农民,经常去看他,光脚,戴草帽。在窗外看着他傻笑。他恼道:不许再来!父亲默默走了。
后来,他上大学,又入政坛,再入监狱,财产充公。父亲去看他,穿着极不合身的西装,在窗外看着他傻笑道:“怕给你丢人,借的。”他潸然泪下……
一个朋友的孩子,诈骗成性,每次被判刑父母都痛心疾首,但每次依然积极对被害人民事赔偿,争取儿子从轻处罚。一来二去,半生积攒的家产因为儿子而几乎倾尽。
前几天,碰见朋友,他说儿子刑满释放了,兴奋的模样好像儿子得了状元一样。
很多人也许都会觉得这个父亲太没原则,太没骨气,这种儿子不要也罢。但对于他而言,儿子是他的心头肉,即使全世界抛弃了儿子,他也放不下他。
04
善于原谅并非父母无能。而是因为有了孩子,父母就有了软肋。
闺蜜是叱咤商界女强人,遇佛杀佛,遇鬼斩鬼,职场无论与谁斗从没输过。她孩子谈起这个异常得意地说:但我妈跟我斗从来没有赢过我。
我用武林故事打了个比方:假如你的妈妈是个武林高手,在外与高手比武,招招都寻找对手致命点,关注的只是剑锋出手快慢稳准狠。
而如果你的妈妈跟你比武,唯恐伤及到你,她就只是走招式,剑剑虚晃点到为止。
父母在外面赢的原因是身披铠甲,心无旁骛。而在孩子面前赢不了的原因是他的软肋战胜了铠甲。
与其说父母赢不了子女,不如说这种输赢对父母而言没有意义。赢了,伤孩子的心,输了伤父母的心,而最伤父母的就是让孩子伤心。无论什么结果,父母都是输家。
05
父母子女的关系永远是一种不对等状态,儿女对父母永远也不会有对等的对待,所以不会理解。
有一个故事就讲过这种不对等。一只麻雀飞落到草丛里,父亲连问三遍:"那是什么?"儿子回答了三遍麻雀后,非常不耐烦,愤怒对父亲大吼。
父亲拿出一本日记让儿子念。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心里想着我的乖儿子真是可爱……"
一个朋友曾经讲过他自己的经历:他的老妈八十多岁了,每逢雨天气都会打电话叮嘱他带伞,生怕他淋着。
而他总是嫌父母啰嗦,应付父母两句。然后放下电话,赶紧拿起电话提醒女儿记着带雨具。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关注和传承,但人往往都是这样:辜负轻慢着自己的父母,又全身心把注意力倾注在自己儿女身上,再从儿女那里得到同样的不耐烦和慢待。
而我们都是在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中成长,慢慢感悟到这些道理,为自己曾经对父母的做法反思和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