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是人生常态。亲子之间尤是。
这不,一大清早就因一个手机,引发了一场母子冲突。
按照计划,今天上午我要去开家长会,儿子呢,则去学校上自习。临出门,他从卧室出来,边走边往兜里放东西。咦,衣服兜儿掉了一根黑线。耳机线!我的神经一下绷了起来,下意识猜测到:他往兜里放了是手机。
“手机呢?”
“包里!”
一股火从脑门往上冲。
“拿手机去学校干嘛?”
“不干嘛!”
竟然都不解释一下。怒火开始燃烧。
“放回去!”
“不放,拿手机是我的自由!”
“自由是在规则之下的。”
“那规则是你想出来的,不是我的。”
气得直咬牙。
“我们约定了学习时手机要放在一边的”。
“那是在家里,不是在学校。”
道理好像都往他那边站了。
“学校不准带手机!”一想到他会在教室拿着手机耍游戏刷屏的场景,我怒不可遏。
“今天是周末,拿手机是我的自由!”他一副有理不在声高的样子,淡定地说。
我气急败坏地冲出家门。
儿子赶上来,拉我。我一把把他甩开。什么人啊,不听话!
上公交车了。儿子在前面,我在后面。都沉默不语。
我心里还气着呢!
忽然,他掉头看我,我撅着嘴侧脸过去,洋装看外面。
貌似已经很久没有批评他了。一点自觉性都没有。哼,今天在他进教室前,一定要想个办法,让他把手机交给我。
我开始想着那些曾经有效的“工具”。可不知怎么,越想越不对劲。我这是要打败他,让他乖乖地听我的话,按照我期望的去做吗?如果这样,我是在“搞定”他,还是“帮助”他?扪心一问,我如梦初醒。
是啊,我怎么回到了旧有的教育习惯?!回望儿子的背影,我开始梳理自己的情绪毛团。
首先是生气。因为他拿了手机,还跟我顶撞、狡辩。
其次是失望。当他昨晚跟我说他要随我一路去学校上自习的时候,我是多么欣慰,想着这孩子终于有所醒悟。可世事难料,谁曾想到他竟然要带上手机啊?这是去学习吗?前后想法一对比,内心出现落差,深深的失望。
再有,就是不安。他带着手机,这一上午不就荒废了吗?作业啥时候完成?功课什么时候复习?老是这样成绩怎么提高?不自律的坏习惯一直不改,将来怎么办?一连串的担忧,增添了心中的焦虑。
而这不安、失望,又让怒气升温,继而险些引发战争。同时也因为这些情绪的胶着,让我产生了要“征服”他的念头。我要他“听”我的,要他按照我的意志行事。多么糟糕而愚蠢的妈妈!竟然把自己凌驾于儿子之上,引起一场母子之间的“权利”之争。
这样的反思,让我暂停了继续控制他的想法。
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个闹心的事情转化为培养他自律品格的机会。
不知不觉车已到站。儿子先下,我随后。
“幺儿,刚才妈妈对待你拿手机这个事,处理方式不对。我向你道歉。”顺势,我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青春期的他,已比我高。“妈妈很生气,是因为我担心你在学校控制不住它的诱惑。”
“哎呀,我不得乱耍,我现在不耍游戏了,没意思。拿手机,是怕有的数学题做不来,想查查。”
我何曾问过他原因!真为自己的不问青红皂白打脸。
“有什么办法既能解决你的问题,又能免除我的担忧呢?”
“自习是很安静的。人家都在做作业,你却玩手机,太格格不入了。”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觉得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跟他们一样,认真做作业的人。”
“所以,你打算的行动是?”
“查看完后,就把手机放到讲台上。你放心,今天上午我的学习绝对会很高效率。”
相信有相信的力量。
目送儿子进教室,内心一片宁静。
我也安心地走进礼堂开家长会。
会后,去教室找儿子。从后面的玻璃窗望去,儿子正在看书。一副专注的样子。
走到前门,招呼他。他走上讲台,拿起手机微笑着迎出来。
回想早上的那场冲突,如果我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控制行为而及时刹车,我能否泰然自若地听老师讲一上午?儿子能否愉快地学习?谁敢说愤怒的情绪不会堵在我们母子俩的心口?
感觉好,才会做得好。这个“搞定”向“帮助”的大转弯觉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