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件事,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人都要为之花上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阅读、考试......我们大多关注的是内容本身:知识、技能、书籍、试题......知识拿来,直接教,直接学;书籍拿来,从头到尾直接读......我们几乎没有思考过,“学习”本身是什么?是否有章可循,是否能轻松高效?是否有一门知识,告诉我们该如何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更不例外。《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在退役之后,重新转换了自我认知,学习了如何“学习”,之后,从零开始,学习物理和数学,并获取哲学博士学位,从学习的小白,晋级到学习大神。本书就是她关于如何学习的学习方法指南,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学习本质的康庄大道。可以让我们普通人,告别“低效学习”!
我将全书的学习之道分成5个板块:
一、思维模式
大脑是学习的主体,大脑通过思维,展开学习行为。我们通常认为,专注,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书中列举了两种思维模式:专注思维,发散思维。
我们平常在学习当中,用的最多的、赋予能量最多的、最受肯定的是专注思维。我们聚焦于知识点或者问题,运用大脑中已有的线路模式,通过练习和不断的重复,把注意力集中在焦点上,认知和解决问题。在专注思维时,大脑会产生一些压力,侧重运用的是我们大脑的左半球——学术脑。
另外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是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弥散的方式去看问题。在我们专注于某个问题点,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我们退一步,放松注意力,用一种更高更广,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甚至是暂时放下问题,让大脑休息片刻,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灵光乍现”,觅得答案。发散思维侧重运用的大脑的左半球——艺术脑。发散思维使我们的注意力放松,能够环视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事物有更多的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去拓展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无论是专注思维还是发散思维,左右脑都是协同运作。
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学习当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思维模式,我们大脑要进行有效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切换,这种切换,让我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
二、组块
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的单位:组块。如何让我们的学习更高效,大脑的工作记忆空间更大,有一种绝佳的方法:知识组块。
学习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先进行碎片化基础信息的摄取,这些基础信息会占用大量的工作记忆存储空间,且杂乱无章,不利于记忆提取。如果把大脑比喻成果园,组块就是把一片片散乱的树叶、树枝、树干重新整合成一棵具有特殊集合意义的大树(脑中浮现出被打的散了架的人参果树,被观音救活的场景)。杂乱的基础信息经过组块后,被存储到了我们的长期记忆当中,帮我们去分析解读、解决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些状况和问题。
如何形成组块?也就是如何把树叶、树枝、树干等整合成大树呢?组块的第一步,我们需要专注于摄取的基础信息,对其进行在“意义”维度上的理解。通过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切换,进一步自下而上的深入理解和整合这些概念。之后,再从概念中抽离出来,获取相关知识背景,从上至下“纵观全局”,找到信息概念在宏观图景中的位置。通过回想、重复练习,在多个任务之间穿梭,偶尔的停歇休息和散步,都会促进组块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组块的过程,也是训练大脑的过程,大脑不仅会识别某个特定的问题,还能识别不同形式和类别的问题,自动快速对症下药。
当我的头脑中形成了组块之后,会将原先由碎片基础信息占据的工作记忆空间腾出来,让我们的头脑更加清晰灵活,可以容纳其他新的工作记忆。这里有一个概念是工作记忆,就是我们大脑中的短期记忆,存量是有限的。
搭建更强大深层的组块资料库,有利于跟深层的理解学科的底层规律,便于知识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迁移。
三、拖延症
拖延,对我们的学习具有非常大的危害。
习惯的形成,是我们头脑当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信号,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反应程序,而这些反应程序会给我们带来短暂的益处,当我们不断的去重复这个神经回路的时候,就会在头脑当中形成一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会让我们的这个反应模式变成了一个习惯,拖延症也是一个习惯。那我们如何去改掉拖延症这个习惯?首先就是要觉察产生拖延症的特定信号。当特定信号出现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其实还可以有另外的反应程序。我们可以为这个特定信号制定一个新的反应计划,再针对这个计划设定一些小的奖励。当我们觉察到,特定信号又出现的时候,我们尝试着去打破之前惯常的反应模式,转而去实施新的计划,并对自己进行小小的奖励几次之后,拖延习惯就会被替代,逐渐形成新的信念。
旧习惯的改变,需要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一项根深蒂固的旧习,能够把它连根拔起,三个月的时间,也是非常值得的。记得一本书《少做一点,不会死》建议我们,一个时间段只针对一个习惯做调整,收效会更好。调整拖延习惯还有几个非常好的小工具和方法:冥想、改变关注点、自我实现、记录行动日志。改变关注点,从形成拖延症的原因入手,之所以会拖延,是因为我们先关注到了拖延给我们带来的直接好处:延迟面对压力和挑战,或者先把行动的困难看得过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关注点有问题的时候,就要尝试着去调整我们的关注点,试着关注行动后的长远利益,让自己立即行动起来。
四、记忆力
要想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懂得记忆力的运行规律,提升记忆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记忆力被分为工作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容量有限,可通过多种方式转换为长期记忆,长期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我们人类大脑存储极限,现在的科研成果确定可存储约50亿本图书的容量。实现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之间的转换,最好的方式就是对碎片化的工作记忆内容进行组块。前面我们已经讲了组块的方法。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几种常规的提升记忆力方法:间隔重复、视觉回想、记忆宫殿、比喻类比、创造意群和知识组块。
五、考试
对于考试,我们一直认为功夫在考前,殊不知,考试的当下,也有方法能提升成绩。书本提到考试中,进行知识提取的方法,就有助于考场发挥。运用专注和发散思维切换,先难后易,先在难题上专注解答,1-2分钟后无解,随即切换到容易的题目,回过头再解答难题,会更容易找到新的解题思路。
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学习中的误区,也是我们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比如划线,做练习而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反复做同一题型等,作者对这些做法都持否定态度。
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编辑非常有意思,不是根据五块内容划分章节的,而是把这五块内容,分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章节,相互交叉。
比如:
组块--拖延--深入拖延--搭建深层组块--克服拖延症的小方法
把组块和拖延症内容相互交叉,让我们运用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来回切换学习思路和内容。一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意图,但是当我多次切换,发现组块内容再次出现的时候,开始能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抽象的组块内容了。直到回看这本书的整个结构和内容时候,才看出了其中的玄机。大家可以再寻找一下这本书的编辑框架当中,作者还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愿每一位爱学者,都远离低效学习,学之有道,真正体验到学习的美妙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