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疫情就像一个照妖镜,人性的善恶全都呈现出来。
那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又成了很多网友争论的焦点。
有很多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在前线努力救治病人;也很多热心人士,捐钱捐物,把物资和捐款送到灾区。
所以人们就说:灾难面前,才能看出人的善良本性。
还有另外一些现象,哄抬物价,发国难财;甚至还有一位加拿大的年轻人在飞机上谎称自己去了中国武汉,已经染上了病毒,他的一番话引起机上所有人员的恐慌,已经起飞的飞机只能掉头返回,给旅客和航空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而这个年轻人如此的作为竟然是为了自己的视频点击量。
这种种恶行,又让很多人认为,人性是本恶的。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为有些人后来没有受到好的教育,所以才变恶了。
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只是有些人通过学习,懂得了道德观念,这才变得善良了。
这两派人,讨论了两千多年,也没有讨论出结果,但你有否发现,不管是哪种说法,都强调教育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The Fear Factor》直译过来是“恐惧的因素”,中文版把它翻译成了《人性中的善与恶》。
作者提出一个耳目一新的观点:人性是善还是恶,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恐惧的认知能力。
作者有次在高速上疾驶,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冲出一条狗,她迅速打方向盘,虽然成功避开了那条狗,却造成了车辆失控,车子不停旋转,最后停在逆车道上熄火了。
作者多次尝试发动,都没有成功,随时都有可能被迎面而来的车辆撞飞,当时她没有手机无法求援,更何况这里是出了名的暴力区,常常发生枪杀案,所以她一个女人孤零零待在那里,非常危险。
这时候,一个人突然出现在车旁边,来帮忙。原来这个人也是高速路上行驶,看到了作者意外逆向停车,就决定穿过车流去帮忙。
最后,在陌生人的帮助下,作者很快发动车子顺利回家了。
为此,作者开始研究。
像这个陌生人一样,冒险避开高速行驶的汽车,主动来给素不相识的作者帮忙,这在心理学上叫“非凡利他行为”。 “非凡”就是不考虑自己,只考虑别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就是不考虑自己,只考虑别人的行为。
“非凡利他行为”跟普通的帮助行为不一样,它同时需要符合三个条件:
1.帮助的对象不能跟自己有关系
2.帮助者自己需要承受巨大的风险
3.帮助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日常的道德要求。
比如说,消防员救火,有人把跌倒的老人扶起来,这都是帮助,但都不算是“非凡利他行为”。因为,前一个是职业要求,后一个是日常道德要求。
但是,逃到冰水里救陌生人这样见义勇为,就是典型的“非凡利他行为”了。
“非凡利他行为”最能体现出人性“善”的一面。
那为何有人会选择做出这样的“非凡利他行为”呢?作者开始研究,并对这些人士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发现,这些人的大脑中有一个部位比普通人普遍大20%。就是大脑中的“杏仁核”。
杏仁核是干什么的呢?它是大脑中跟恐惧情绪直接相关的一个部位。
作者当时猜想:这些能做出“非凡利他行为”的人,识别恐惧能力应该高于普通人。后来通过实验的确证实了她的猜想。
作者研究了那些杏仁核比普通人小20%左右的人,结果发现这些人大多都是些精神病人和犯罪分子。这些人的普通共同点,就是因为复杂恐惧的杏仁核偏小,导致他们的恐惧感很迟钝,有些人甚至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恐惧。
于是,作者得出 这样一个结论:大脑中杏仁核的发达程度,影响了人们对恐惧的识别能力;而人们对恐惧的识别能力,又影响了他们的善恶行为。
具体来说,一个人的杏仁核越发达,对恐惧的识别能力越强,那他的同理心就越强,就越有可能做出“利他”行为,表现出人性中“善”的一面;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杏仁核太小,导致他识别恐惧的能力很弱,那他的同理心也会很弱,他就越容易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表现出人性当中“恶”的一面。
所以,作者认为,要像让一个人变得更善良,那训练他对恐惧的识别能力,提高他的同理心很重要。
如何训练呢?作者给出了两种方法:
1.借助虚构的文艺作品,训练人们的恐惧识别能力,增强同理心。
小说之类的虚构文学作品,能把人们带进一个陌生世界,用那个角色的视角观察世界,体验那个角色所体验的一切。
这个过程,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人们的情感变得更敏锐,增强人们的同理心。
也有其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个说法。
2013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专家就进行了一项研究,连续9天观察两组人的大脑,其中一组读了一本小说,另一组什么都没有读。
结果这两组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表明,阅读小说的那一组,负责情感的大脑区域变得更加活跃,同理心更强,会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
2017年,美国南加大的研究人员,也通过一项研究发现,阅读小说可以让人们排除文化背景,语言等方面的诧异,对彼此产生更多的同情心。
第二种训练方法:“刻意帮助弱者”
作者认为,既然同理心能帮助我们做出“利他”的行为,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反过来,通过刻意去做“利他”行为,刻意帮助弱小的人,来增强别人的同理心。
比如说,美国有群慈善人士,就启动了一个叫做“同理心种子计划”的项目。他们做的就是让一群小学生跟小婴儿接触,以此培养这些小学生的同理心。
这项目中,有一个小学生,曾经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被杀害。但是跟小婴儿亲密接触的过程,让这个小学生走出了心理阴影,甚至开始积极地思考自己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
同样的道理,去参加一些志愿者互动,或者去敬老院照顾老人,都属于“刻意帮助弱者”的行为,都能增强人们的同理心,激发人性中“善”的一面。
总结一下:一个人对恐惧的识别能力越强,同理心就越强,就越容易表现出人性的“善”;相反,一个人对恐惧的识别能力越差,同理心越差,就越容易标出人性的“恶”。 想要减少人性的恶,引导人性的善,就要想办法训练人们对恐惧的识别能力,让人的同理心更强。
具体来说:一,借助虚构类的文学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增强人们的同理心;二是通过“刻意帮助弱者”的过程来增强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