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果说想要通过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并希望如同作者笔下的主人翁一样活得更加丰满完整的话,其实就是一两个章节的文章就可以说完。实际上,就几句话就能把柳比歇夫用的这套统计法的细节和用处指南一一勾勒出来,犯不着整本书都阅读。
问题:
可是为什么这样最吸引人的、最让人垂涎欲滴的“工具”描写的篇章怎么这么少?
作者的意图在那里?
引言与分析:
在我看来,发明这个时间统计法固然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功绩。但毕竟是属于产物,人类思考后结果的一类,我们更有趣更想知道和了解的是:一个人是怎样思考得出这样一个法则?具体来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能思考这样的法则,到后来变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功绩呢?因此,作者不惜花费更大更长的篇幅去复述对柳比歇夫的背景,他的一生。在寻找他身上的一些蛛丝马迹,试图想解开上面这个终极的问题。其实书的名字也隐约地透露《奇特的一生》,就是用来描述一个人一生的一本书。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仰慕者为自己敬佩的偶像写下来的“传记式”的文章。
文章的素材构造大抵分为两个部分:与主人翁柳比歇夫的同游(P40),以及来自主人翁林林种种的记录。刚开始的时候,以倒叙的手法展开——主人翁柳比歇夫的葬礼上,众多不同科目不同身份,互不相认识的人聚在一起。这便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和疑惑:他本身是搞生物分类法的、但他同时又搞历史、音乐、昆虫、还有哲学...(P56最后一个段落)
问题:
为什么柳比歇夫要会发明这个法则,又是如何思考出来的?
分析
在书中好像找到了作者对这起问题的回应(第六章:缘起)。说是柳比歇夫找到了自己一生值得追随的目标:生物自然分类法。然后这个柳比歇夫一个比较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会事物倒推!要创立这个生物自然分类法,需要哪些懂那些材料作为底层知识,而这些知识又需要自己花费多长时间才能达成。柳比歇夫不仅清晰地知道每一步需要做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他知道这些估算这些成本和资源的尺度相当准确。如果换做当天的我们,即便知道了以上这些,也恐怕难以迈出脚步。因为面对那些被拆分的“任务”,看见的年限都是5年、5年这样划分,我们在没做之前就可能“搁置一边”了。而他呢,便对这些年份的数字不怎么敏感。在原文上讲:真是幸福而不平凡的命运啊! 是的,柳比歇夫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和活着的价值,就单单是找到这一条就足以让他幸福一辈子了,感觉这生命开始变得不再平凡。接下来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靠近,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行,这难道不会让人感到热血喷张,幸福满满吗? 显然,柳比歇夫在生活的那个年代,有不少的先驱榜样在照耀着、同时身旁也有一帮志趣相投的同辈(P48)。在他找到这样一个一生值得奋斗的目标,或许跟当时很多人一样,在他们看来这些事平常而又让人兴奋,不荒诞而且十分有意义。
既然有了这个目标要完成它。下一步就需要计算自己的资源和成本,以及目标和自己间的距离(P46)。计算清楚之后,便开始审视之前20几岁的日常生活,开始回顾过去。发挥了自己的良知和自由意志,在发现之前或者目前生活中让人不满的部分。预测这样的演化下去的结果,又将会是什么样子的。 在柳比歇夫看来,那目标是狂热而具体的,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排在前列,甚至就是第一。自己所做的,在生活上的一切事情,都需要围绕着这个终极目标展开。为了达到这个狂热的目标,他勇敢地向生活开刀,向时间开刀。他开始了规划,他开始对时间敬重,他开始对时间仔细打磨。他急需要发明一些、或者创造一些东西能帮助自己与时间打交道、与时间一起共赢的... ...
题外话:
我相信柳比歇夫刚开始制定这个时间统计法的时候,或许还没想得到这个伟大的法则有如此般的威力:不仅让自己在时间方面得到能充分了利用和思考,让自己逐步逐步接近目标。而且反过来时间也在给柳比歇夫带来的宝贵财富。
此话怎样?第一:刚开始要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主要研究的领域仅限在生物方面,可随之后来,自己要想真真正正地达成这个目标,仅仅学习这个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上文提及的那样,除了生物开外的其他学科都需要去学习,去深究探讨。而时间统计法,让柳比歇夫清晰地知道时间的多与少,时间的快与慢。在学习和进修的道路上更加的清晰明朗,明白每当需要学习新东西只需要遵循时间统计法就好了。可就甚少想过,这样的时间统计法帮助自己更有动力地学习,去跨越不同的科目。让正在研究的自己目标这些事是值得这么去做的,时间是值得这么去花的。到最后,科目的融汇交错,使得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观察点不会变得狭隘,更能以专业的角度完成高质量的回答。这也是柳比歇夫所追求的一件事!
第二:自己懂得越多,身上的担子越重。明白作为一个科学家和研究者,有必要去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纠正我们所犯下的误区。(P122平反)说的就是柳比歇夫针对害虫防治工作,给出了切实可行,科学客观的数据,指正了事情的真实方向。但始终没有得到学术委员会的认可,甚至想把柳比歇夫的博士学位给撤掉。可原文是怎么说的:有一种不受逻辑和理智支配的限度,感觉有种这一种不可理解也不可解释的执着,出自于良知或者什么别的东西。“我坚持这么做,而且非这么做不可”! 这原本就是非自己专业领域范围内的事,换句话说,这些事本身与自己无关。可是就是自己看不惯看不顺眼,想要证明想要说服。这能说是闲着没事干,找骂的嘛?这能说这个人愚昧不识好歹嘛? 这真的不能这么说!至少我看出了一位内心十分强大和刚毅的心在向我们宣读:我对此无所畏惧,我必须坚持到底。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想仔细摊开。我看到的是,一个原本只为自然生物分类法而奋斗的年轻人,逐渐通过自己的打磨和修炼,变成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的责任,不仅是为自己学而学,更为了普度众生,解决一些人们的困惑提出看法和建议,向社会上不科学的...现象发起挑战。年长的柳比歇夫更像一个“知识情报局的局长”,他把自己的能力和责任范围不断扩大,难道这也不是得益于时间统计法的帮助吗?
第三:时间统计法,统计出来与以往的数据相比。便可以知道此时此刻自己能力的边界,自己能干多少?能干多重的活?当这些都一目了然或者能说得出来时,便会遵循能力的边沿前进,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和掂量越来越准确。自信心也上来了,这不是为自己创造心流状态提供更好的火力支援吗?
问题:
柳比歇夫对自己的评价?
分析:
文章里也有阐述,作者引用了柳比歇夫生前所写的信,借此向我们展现本人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有意思的是,在信的里面描述柳比歇夫的亲戚:比方说曾祖父,爸爸,先人祖先,妻子,父系(高祖父)。最后还有自己,用生物基因遗传的角度分析自己都继承了历代人的“基因”,并且还能援引自己的事迹作为论据。人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基因长啥样,又有哪些片段是由谁遗传下来的。但通过这些描述可以发现:柳比歇夫知道自己的身世来源,尊重自己的身份,不偏不倚的评价,以及看得出对家庭中的父系长辈都十分敬重。另外,他把自己如今的成就大多归结于先人们的伟绩和特性,自己也只不过很“自然地”继承了而已。那些祖父母的先人们的生活,就连自己都未曾见识过,与之打过交道,又怎么知道他们生平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仔细分析这些书信中的基因描述,一个个都是与一个理想中的柳比歇夫(一个一生致力于生物自然分类法的目标)应该有的秉性和特征。
题外话:
柳比歇夫好比《火影忍者》里面的主人公漩涡鸣人。
首先柳比歇夫和鸣人刚开始都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或者说没有一个明确的终身目标。相似的是大家所处的背景,都遇到了当时不少可爱又善意的长辈先驱循循指导。
对于鸣人来说:伊鲁卡老师、三代目、卡卡西老师等。
对于柳比歇夫来说:赫尔芩、奥加廖夫、梅契尼科夫...
鸣人的目标:成为历代最让人称道的火影。
柳比歇夫的目标:成为生物学家,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法则。
他们都不知道这个目标是否真的能实现,万一没有这个分类法是不是白费了力气?万一出现了一个更牛逼的竞争者例如宇智波佐助,能力和声望都在自己之上,是不是就不能当火影了?他们另外一个相似的地方是:不管有多渺茫,不管前面有多少不确定的世界。先做了再说!他们都不是等死模式的人,并非等到有了这个结果才去努力去争取!!
武器装备: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鸣人 :九尾模式战衣(人型)
鸣人需要面对藏在身体内部的九尾,需要借助它的力量,去拯救世界的危难。深入到身体的内部,鸣人要与九尾直接PK,要驯服要感化它。
柳比歇夫需要面对要完成这个目标的方法,需要借助它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的目标。深入到内心深处,柳比歇夫要与自己过去PK,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发现时间的重要性和对时间的尊重。时间就像柳比歇夫身体内的“九尾”。
当他们不断地实践、不断调整自身的武器装备,融入到自身中,想要动用武器就变得信手拈来,随手可得。运用得越纯熟,九尾更能三体合一,变成三头六臂的完整体;时间统计法,让自己不断发现需要学习的学科不能仅限于此,不断进修不断修炼。学科的种类变得繁多,跨度更广,在不同的学科研究里都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角度去琢磨思考。
问题:
读完这本书,如何评价柳比歇夫这位人?
作者从书中反映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柳比歇夫是奏响理智凯歌的乐手;他敬重生命时光的有限,更敬重时间;不仅保留孩子学习玩耍的天性,专注而富有热枕;而且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问题:
这样不间断地记录时间和事情,不烦躁苦闷不辛苦吗?
而且真的这么必要这样做吗?如果可行的话,有没有简单点的操作方法?
作者在刚看柳比歇夫所写的每一篇时间统计日记时,便发现每一天都一丝不漏地如实写下来,就连一些基本工作、娱乐都毫不放过。当下的第一感觉就让作者觉得这个人活得根本不像话,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时间处理,机械人一般,死气沉沉地活着,绝对是一个奇葩。可是后来,作者对此事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在一切按部就班的生活里,柳比歇夫不仅没有因为年龄增大而工作能力的减退,反倒是能力依旧保持旺盛,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着。当初那些不理解的,看不惯的,最后竟然多了一分崇敬和仰慕之情。
所以,我在思考着一个现实的问题:假如柳比歇夫告诉了像我们这些普罗大众这样一个时间统计法。我们多半会嗤之以鼻,严重地批判它。说它这说它那,这不现实那太幼稚。
柳比歇夫假如听从了那些“好心人”的劝告,是否还能坚持下去呢?不跟大众一个意思就是脱离群众,脱离群众见识范围的都一通给予“怪咖奇葩”的便签,这些我一言你一言的周遭环境,会使自己发明并引以为豪的,便便磨灭成别人的认同的可接纳的,回过头还会说开始嫌弃起自己当初自豪的东西。
坚持自我,坚持故我,并非就是固执顽固。有可能是尝试着将伟大的事情深深地扎根,怀揣在心里,不断前行。 柳比歇夫的做法仿佛在告诉我,时刻关注自己的影响圈,那些周遭的声音便会不那么恼人了。
评论者和本质者存在观察和结论偏差:
评论者会偏向整件事的核心,人为操作成为主导因素。同时,也容易将自己当成发生故事的主人公,身体是通用的,视界和触感是公用的,但唯独意志和价值观不统一。这也导致了,评论者有时很难获取作者的原初的思维模式和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解读出来的事情便会产生分歧。
本质者会偏向外界的解释。换句话说,整件事的关键人物会倾向于寻找外界的原因,即不自主地夸大了外界的干扰,而减少对自己的批判评价。
认清楚了这个对这不少方面大有益处。当你自己的身份是本质者,是整件事发展的核心时,面对其他的评论和言语,自身知道这种偏差的存在。相当于一部分言语的犀利度被自己弱化锐减了,会腾出更多的空间去专心修炼自己。
—————————— 书中有看点的观点/笔记分享 ————————————
一、几十、几百页都是这种枯燥无味、事务性的记载,每天五至七行,不带感情的。
二、时间的令人烦恼之处正在于它不能不用。结果,人们兴业所至,乱花滥用,全用来干些五花八门的荒唐事。有些人,时间对他们是个累赘,他们不知道把它怎么办,怎样打发。
三、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定下生活的框框条条,定得那么死。 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戴上了笼头,错过了其他的机会,人也变得干巴巴的... ...
然而在事实上(这个事实很值得注意),柳比歇夫的命运并非如此。他的一生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一生。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生活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终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的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
四、他为之献身的生物学人物箱单重要,其余的时间与他不相干。科学要求付出最大的努力,做出最严格自我克制,不是这,便是那。
五、要采用这种方法,必须知道一切有效时间,洞察世间中一切阞的拐弯和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间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六、不必介意哪些说什么机械性的镇安。对离职也好,对心灵也好,机械性并不可怕。精神要去害怕科学和威力注意,那多害臊啊!如果真是这样,那不该让机械性同精神发生冲突,而该让奴性的精神同崇高的精神交战。从知识和思维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会摆脱机械性的控制奴役...
七、它能够叫时间服从他,但不能左右环境。他无非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八、柳比歇夫的方法可以节约原有的时间,但不能增加额外的时间。关键甚至也不在量上;柳比歇夫的时间获得了不同的质,并与可以认为他同时与神之间建立额某种私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