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有机会回卡撒足姆塘参加了侄儿的婚礼,真觉得不虚此行!
根据递交的期单所订的时间,男女双方家庭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商定的步骤有节奏的推行。
之所以说不虚此行那是因为我觉得这场婚礼举行得既传统又新颖。且说红爷和红爷娘子、娶亲大人娶亲娘子、押礼先生各自在男方请支客头天都如约而至的赶到了男方家里,主家把需要到女方过礼的迎娶媳妇的头饰衣物等按从头到脚的顺序一一摆在堂屋八仙桌上,依次给红爷娘子和娶亲娘子做了交涉,红爷娘子和娶亲娘子亲手将主家交付的礼品按顺序码好用红毯包妥后交付给押礼先生,押礼先生则收拾妥当后根据主家所请的接亲人员进行细致分工确保到女方过礼时的礼品完好完整!所以才有“背毡包”一说,而兴旧的规矩一般背毡包的人选不是新郎的弟弟也是堂弟。之所以说传统是基于摆礼的手续以及兴旧的规矩,例如:除去金银首饰衣服裤鞋这些物品外,更有“梳篦齐全”“灯笼火把俱全”现在虽不用马或者花轿了,但是舟车具备这一点还是必须准备好的,还有双肘双肋。最能体现传统的就是“离娘布”了,而离娘布的传承既是对娘家母亲养育新娘的感恩也是对应着安桌排位“娘亲有舅”在先的规矩,以及这是衔接着金川东女文化延续在民间最为有力的佐证!而说新颖则是女方家一切从简并没有一丝为难男方,就连摆礼都没进行,虽然男方按传统老规矩具备的程序殊不知都被女方“不开亲两家人开了亲一家人,不要那么麻烦”给了绿灯,这也体现了女方家的豁达。
一切还是基本按传统进行的程序,点燃火把灯笼,催亲炮三响之后,接亲的押礼先生和对方娘家亲戚交流磋商,小礼信糅合着欢歌笑语,娘家亲戚打开瞥着的闺房门,新郎背着新娘上了特意精心装扮的“花车”按预定时间朝着婆家出发了。
当然,男方按照老规矩“回了车马”取了钥匙,新人在乡邻亲戚的见证了拜堂成亲,程序上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夫妻。
拜堂过后敬请送亲的亲戚朋友围桌而坐,品尝糖食干果也称为“干盘子”,稍作休息缓解一下舟车劳顿,紧接着便是俗称为“下马饭”的便饭就端了上来,一般情况都是以酸菜面为主,也有酥油打茶的,传统理性就是“打尖”。
接下来便是老规矩没有的现代婚礼的新颖做法了。男方家为了感谢女方家前来送亲的亲戚朋友,以及为了感谢前来潮贺帮忙的亲朋好友,特意请了民间歌舞表演队表演节目。在歌舞队精彩演绎中在亲朋好友的叫好喝彩里,一片欢乐的气氛持续到了老规矩开席的时间,于是主家谢过了鼓舞表演队后,支客师敬请客人头轮就坐!
推杯换盏,相互介绍,互相敬酒,亲至今日始,岂有不乐之理?新人也前来敬酒示谢,在长辈亲人的祝福声中,齐饮喜酒。
还是按老规矩送亲的下席之后待二轮开席蒸菜上桌,便作辞别赶回女方家回报,于是男方安排车辆在喜炮声中辞别男方亲朋好友送娘家亲戚送亲人等回府去了。
……
席罢,疙兜火已经烧了起来,收拾好锅碗瓢盆,前来潮贺的帮忙的,亲戚朋友自觉的跳起了欢乐的歌庄!
不知是谁提议,在歌庄高潮迭起之后,要求按传统“闹房”进行游戏活动,这下得到了老中青的完全一致同意。经过支客师和主持人的协商,提出闹房规则为:开心,文明,老中青三结合,集传统拉歌,游戏,现代整蛊(仅限逗乐不可超越文明底线)于一体活动的规则,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于是首先在主持人起音的“东方红”大合唱中,大家齐声高歌(顺便提示:时间是12月26日也是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纪念日,借此怀念伟大领袖),并按传统拉歌声中将新郎新娘请了出来,在特意安排的坐凳上开始了开心、祝福、欢乐、整蛊的传统糅合现代的新颖“闹房”
……
欢乐持续到了零时时分,支客师宣布闹房结束,大家虽然意犹未尽,但是都懂得“洞房花烛夜”的美妙,所以在宵夜之后悉数散去……
这场婚礼不丢传统又糅合现代成分,既文明又逗乐,真的非常完美不虚此行!
临走的时候突然想起老规矩新婚三天新娘给婆家展示厨艺后就得回门,而且还必须当天去当天回。第九天娘家兄弟来接回娘家坐上十天俗称“坐十”。之后便回到娘家也算客人了,安心在婆家孝敬公婆长辈,相夫教子,把持家务的了,这也是一个女孩成为主妇的过程。也正是“女人家”的诠释,因为“女人家女人家,有了女人才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