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12月才刚开始,就开始写2017年的总结有些为时过早,但一方面现在越发感慨日子过得飞快,周一刚开始,转眼间就到了周五,就到了即将开启的考试周,另一方面,这两天读了两本非专业课的书籍,真的很珍惜这种可以晒着太阳,喝着茶,捧着一本实体书,津津有味的读书的感觉,特别纯粹,并不是为了了解什么专业知识,只是有时间有兴趣,很开心的去阅读,也因此有了一些感慨,想要用文字来记录,来传达自己的思维。
关于学习
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学习,而且至今为止,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自然感触更深。
虽然现在已经读到了研究生阶段,但我还是会思考我学习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
其实,初高中的时候,我爸妈就告诉我,你要知道学习是为了你自己学的,不是为了别人。当时算是似懂非懂,但现在经历了本科四年,经历了从大一四个月回家五次,到研一四个月回家一次,依旧对这个问题似懂非懂。
按照以成绩来定义学生的观念,好像是应该用“好学生”来描述我,其实我也不知道,好像因为刚上小学,刚上初中,刚上高中,第一次考试考的比较好,所以老师、同学、家人就会认为你成绩好,应该考的分数高,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感觉嗯,我应该名列前茅,考得差就是没发挥好,考得好才是正常的,所以考不好就去好好学习,就去分析,就去补差,结果就成了好学生。
小时候会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当个科学家,但是实际从来不会因此做出选择。高考时压线选了一个认可度更高的综合性985高校,大一转到了更热门的财经类专业,拼了两年的学分绩拿到保研资格,当时也没有想其他的,一方面不服输,感觉自己即便是压线进来也并不比别人差,另一方面太忙了,没有时间去思考,或者有时间去思考想不明白也就不想了。
到了现在,除非读博就要就业了,才感觉真的是中国式悲哀,父母尊重我的选择,我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只能对比之下哪个更合适,哪个更有前途,哪个更有光明的未来。不过其实遇到这种情况也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不知道喜欢什么,但是肯定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这样做出的选择,就一定要自己承担带来的后果。
2017年上半年,大四下学期,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毕业论文,但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现在想想真的蛮水的,即便当时真的特别紧张,但是结果真的是水。那四个月的时间,大部分都是自己在宿舍里呆着,考研失败的室友已经开始工作了,除非像答辩非回来不可,不然看不到人的,清华直博的室友也已经跟老师进实验室了,去美国读研的寝室长也回家准备签证一系列事项了,另一个考了商业银行管培生的室友也开始培训了。
现在想想好像就我一个人当时在学校呆着,其实当时并没有感受虚度光阴,生活的还是很充实的,找老师反复改论文,上自习备考CPA,在简书上写文章,在学校学游泳,在宿舍坚持健身,可能就是因为都没有明显的有成就感的结果,所以后来才感受到虚度光阴,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干。
2017年下半年,9月份开学转变成了研究生身份,刚开始并没有感受到和本科生有多大的不同,而且10月就要考CPA了,更多时间在看资料备考,但是看着看着就发现不同了,因为根本没有很多时间可以学CPA。
对专业知识要求高的老师,第一节课上给我们讲了世界著名经济期刊有哪些,课下就把发表在上面的部分英文文章发给我们了,每人一篇,每周都要展示,所以从刚水过本科毕业论文的程度直接跳到了阅读世界经济期刊英文文章的程度,还要学习像乔布斯那样用简洁的PPT进行展示,对于我们真的是痛苦的,查专业词汇、初步了解文章、整理文章结构、做简介的PPT、练习脱稿展示,其实这一门课的作业都需要将近一星期的时间;
对自觉学习要求高的老师,为了锻炼我们阅读思考的能力,每周读大概50页的教材,然后做出思维导图,写作不低于3000字的读书笔记,自己找国内核心期刊上与专业相关的文章,上课前打印出来,课堂上讲给同学和老师听,我就因为与要求主题有关的文章太难找,被老师反复打回三次,最后才勉强满意,反复中消耗的都是时间;
对软件应用要求高的老师,告诉我们已经不是本科生了, 不能再只是会点点点了,所以文科生也要学会用EViews和Stata进行编程,其实这个也还好,毕竟知道这确实是能够编程的软件,但等到老师说其实真正专业人士都是用Excel进行编程时候,内心真的就很奔溃了;
除此之外,作为已经有了导师的研究生,帮老师办事,小到取快递,中到贴票办报销,大到编书找错误,都是说做就做的。其实,研究生不能说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是学硕和专硕真的不一样,忙的忙死,闲的闲死,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就看晚上能熬到几点。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虽然感觉相对于本科生,读研似乎转瞬即逝,似乎专业知识上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转变,但是真的就在这一点一滴中,转变了思维也拉开了差距。
关于实习
找实习与找工作真的是息息相关的,而且越参与其中,越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也越容易迷茫。
本科阶段其实我并没有很正规的实习过,一方面已经确定了自己要读研,就感觉工作离自己还特别遥远,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感觉实习就是打杂,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一直到现在,感觉自己已经无限接近工作了,才明白实习的重要意义。
从9月中旬开始,其实一些知名的金融企业2018年的暑期实习生都已经招完了,但是还有有很多正规的公司校招的同时进行寒假实习生的招聘,其实非常有名的应该就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了,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
想来还是很庆幸的,一方面真正的感受了网申-笔试-面试的流程,明白了其中的一些流程,另一方面拿到了其中一个offer,第一次参加群面遇到了一群人很好的小伙伴真的是很幸运。
其实,上一句话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我只拿到了其中一家的offer,而且时间还比较早,按理说这样就应该安心了放心了,但是真的逐渐明白了安全感这件事,为什么很多学长学姐拿了十几个offer还是那么纠结那么犹豫。
自己亲身经历才明白,即便在这四家实习都差不多,但还是希望得到认同,希望填了资料就能通过网申,希望做了笔试就能去面试,希望面试了就能够通过,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反思自己哪里出错了,其实这样思考是很好的事情,毕竟需要为校招做准备,早点积累经验避免以后关键时刻出问题,但是过程真的是难熬的,同样专业,同学们的选择都差不多,既然我可以比有些同学先拿到offer,别的同学随后也会优于我,一起做了笔试,我没收到面试还是会很难受。
现在真的逐渐明白为什么说一定要调整好心态来面对校招,即使自己很优秀,但多得是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更多的选择。
关于写作
在这里提到写作,也是这学期逐渐想通的事情,其实因为喜欢读书,也喜欢思考,也喜欢用文字来传达自己的思维,所以喜欢写作,某种程度上也认为自己的一些观念比较“正”,希望能记录下来,机缘巧合帮助到别人,感觉也是开心的。
最开始在简书上写,心态还比较平衡,因为根本没多少人看,但是后来偶然写出了几篇阅读量于我而言很高的文章后,心态就有些失衡了,会想应该怎么写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会有更多的机会上首页,会更能引起共鸣,会去读一些分析一个好的标题意味着百分之七十的成功的文章,而且当越写阅读量越低时,即便嘴上说不在意无所谓,心里还是会介意的。
我很羡慕可以因为爱好而自然而然获取收益进而获得成功的人,但是于我而言,不是如此,一方面,我现在逐渐明白真正喜欢一件事情就不要考虑那么多,简简单单的去写去做,即便没有多少人看,就当做是当年写QQ日志一样,只不过是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想法,我前几天登录自己的ins账户看到去年此时发的一些图片和文字,想到当时的心境,真的是不由自主的笑出来,有些心情不管是喜悦还是忧伤,其实一直都在,普通的人根本没有那么善变,一年的时间其实很短,依旧会因为这件事开心和感动,只不过有时候因为太忙而忘记了当时的心情,这样记起真的有种意外之喜甚至是失而复得的感觉。
所以希望自己可以平衡心态,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会思考很多事情,有时候脑子像是停不下来一样一直在想想想,但是不系统不全面,这时候用文字就可以总结性的记录自己的思维。
其实通过这学期找实习我也明白了一些相通的道理,没有人有义务来帮助你,企业可以不要你,读者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去阅读,除了家人,没有谁是非你不可的,这是自己在彻底走入社会前一定要牢记的一个道理。
关于工作
某种程度上,对于在校学生对于工作的选择其实很复杂,像我读财经类专业,金融、咨询、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快消等与财务有关的都可以选择,甚至即便无关的行业,通过投入地学习我相信也是可以去尝试的,但工作地点的选择是很尤为艰难的。
现在大部分在一线城市读书的学生,其实应该都有想要留下来发展的想法,感受过快节奏的生活,感受过一线城市物质文化上的丰富,感受过一线城市便捷的生活设施,感受过一线城市某种程度上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就不想再回到大部分事情靠人情的家乡。
于我而言,其实父母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只是希望我可以稳定幸福的生活,但在我自己看来,之前网上算过一笔把孩子养到读大学的账,真的如果回到家乡,拿着稳定不高的薪水,我心理上过不去这个坎,我不想父母培养我这么久,甚至以我为骄傲的情况下,我是以一个在家乡干着不痛不痒的所谓稳定工作的结果来汇报他们。
曾经认为稳定是一种幸福,而且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这样幸福的过下去,即便是去一线城市,现实远比理想要残酷许多,但如果我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直接败下阵来,那才是失败。
而且不管如何,父母绝对是为我好的,选择回家乡工作,他们肯定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关系帮我找合适的工作,但是我也发自内心的不想再让父母因为我去麻烦别人,甚至去请求别人,我做不到,现实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即便我内心绝对不想如此,可如果一年之后,我一份offer都没有拿到,我就会连做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我期望在学习之余,找好实习,做好实习,以求校招时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原因就在于找到了工作我才能让自己让父母来做选择,甚至我希望自己可以优秀到让他们纠结的选择,而不是无路可选。
其实,不想选择读博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想再继续读下去,一方面感觉自己没有学术上的天赋,已经厌倦了写论文读文献,我可以踏踏实实的学习,但是可能太过普通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创新点,没有创新的学术是必败无疑的,另一方面,其实严格意义上,过了22岁生日,就应该说自己23岁了,作为一个有手有脚甚至学习这么多年的年轻人,我真的不想再这样心安理得的因为学习就一直依靠父母生活,即便父亲宽慰我说从来不介意供我读书,以后多对他们好一些就行,但我真的受不了,受不了自己在学术上的无能为力,受不了父母辛苦工作供自己读书。
我希望今生的第一份工作可以让我快速的成长,可以让我学有所用,可以让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即便只是现在的希望,但这就是方向。
关于生活
其实关于大学生的生活,网上有很多篇文章是有关大学生生活费的探讨,有批判自然就有反驳,在我看来,这方面绝对的底线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把压力转移到父母身上。
对我而言,父母从来没有缺过我钱花,甚至我都不知道家里有过特别缺钱的时候,即便到了大学,父母也从来没有问过我钱都花到了哪里,一直都特别相信我。
在我的观念里,自然什么年纪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和标准,对于奢侈品是无感的,对于攀比是感觉无意义的,但不一样的是,我更期望不一样的生活色彩。
我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环境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因此特别热衷于旅游,特别期望去不一样的世界各地感受不一样的风光,我希望可以去美国看NBA球赛,可以在欧洲各国感受历史感,可以去感受极光的美妙,可以去土耳其坐着热气球看夜晚的星空,可以去非洲感受金字塔的壮观,可以去亲自脚丈量世界的宽阔。
但这些都是在我可以依靠自己取得一定金钱积累后才能实现的,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找好地方,订好酒店,一通电话告诉父母可以请假准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可以从父母带我去旅行转变成我带着父母去旅行。
说实话,父母是一直支持我出去走走看看,也一直在寒暑假带着我这样做的,也正是因为父母的支持,我才能在大二暑假去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一个月,才能在四年间去了3个国家,22个城市,但越长大,越无法接受父母辛苦工作,我在外畅游世界,即便父母确实不想跑没兴趣,但我真的做不到。
旅行是只是丰富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其实真正的生活是各方面的精彩共同构成的,以我身边的同学为例,她会在出国前的暑假投递简历跑到横店的剧组参与幕后工作三个月,不可能在学校读相同专业的同学未来都从事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即便从事相似的工作,但生活也是不同的。
也许会感觉可以这样任性的生活是因为家里条件好,不然只能在学校呆着,但另一方面条件不好也只是为自己懒惰不想吃苦,甚至把负担栽到父母身上的一个借口,这个去剧组工作的同学也是普通家庭出身,在炎热的暑假还晒着太阳,吃着盒饭,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想了解拍摄制作的想法,甚至现在她今年9月在美国开始读研,明年5月就准备毕业,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把伯克利一个工科专业所有研究生学分修完,不过就是有想要早日为家里分担的想法。但即便如此,她依旧会选择在学习之余丰富充实自己的生活。
我选择在父亲生日之时,写一篇万字长文来表达感情,我选择在母亲生日之时,收集祝福剪辑一段视频来表达感情,都是因为这才是我眼中的生活,对父母的爱也是需要用仪式来表达的。毕竟生活和阅历,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也因此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更为丰富多彩,而不是成为一个只知道吸血的蛀虫或是死气沉沉的工作机器。
关于家人
这周周末我去看了《寻梦环游记》,到最后哭到停不下来,我相信孤身在外学习工作拼搏的人对于这个电影会感受更深,家人真的是最重要的存在。
我父母和弟弟对我而言是永远的第一顺位,我并不认同传统意义上的出嫁从夫,我父母养育我到现在,并不是为了让我喊另一对陌生人爸妈的,即便是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也并不想赞同毕业就结婚,早日生育的想法。
一方面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贫贱夫妻百事哀,趁年轻趁还有朝气与活力去努力,争取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一点点成绩再考虑婚姻的事情,如果找一个人,结婚也要靠自己或对方的父母,那不如没有;另一方面,在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情况下,就不要考虑生育的问题。
学习是为自己所学的,也是为了我爱的人所学的,很多事情用事实来证明了父母的眼光是长远的,也许在985、211高校中学习的我们感觉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或相比身边的大神依旧会产生自我怀疑,但这样的背景已经足以让我们可以在未来做出选择,而不是直接被淘汰出局,所以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间和机会。
今年的冬天感觉过的有些格外不同,一方面课业的繁忙让人感觉充实,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就没有时间思考太多,另一方面感觉阳面的四人宿舍格外温暖,室友也都是性格相似的朋友,经常周末出去小聚,改善伙食,放松一下心情,也放空一下大脑,相处中很是舒服,想来这也是可以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再次幸运。
2017年是我思想和行动转变的更为成熟的一年,我相信现在的努力和付出,终有一天会有所回响,期待充满未知旅程的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