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 “只有儿童、少年、青年按照自己的愿望(这种愿望当然需要培养)每天自由利用不少于五六小时的课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如果做不到这点,一切关于发展素质和爱好、培养能力和志向的议论都不过是空谈而已。(《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第265页)
感悟:读了先生此段教育哲言,有些许自豪与惭愧。自豪的是我在自己育人过程中实践过、收获过;惭愧的是自己无力改变教育现状,只能呼吁!先生之言让我再一次深刻领悟了一个最基本教育科学规律,就是对于教育培养一个人最关键的三个阶段——儿童、少年、青年时期,我们学校、校长、老师、家长应该除了“让他们好好学习”外还要做一件什么重要事?我们不能每天只是按计划、有步骤、按课表,满满当当地给孩子们安排“填鸭式”“满堂灌”“满堂演”“满堂练”“满堂刷”……精彩课程,把学生有点当成养殖场中的动物,让他们只会被动地喝水、吃饲料、吃抗生素、再睡觉,而没有自己选择学习时间方式的一点儿自由,当然教育者也“没有错”,他们也都是按要求用爱心无私地日复一日地耕耘在教坛,他们也是苦心孤诣地为了孩子们有个好“前程”而“情非得已”地付出!可是,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们会对本应是为他们成长而准备的学习产生怎样的感受?不用我说,大家都明白,两个字“厌学”,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按照自己意愿来安排时间,自由选择学习、消化、反刍、吸收、成长的时间,他们不快乐、没有求知与探索之乐,取而代之的是“我是为你们(家长老师)而学”!而非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先生所言极为科学前卫,我以为至今对指导教育依然有学习借鉴的价值!他说“只有儿童、少年、青年按照自己的愿望(这种愿望当然需要培养)每天自由利用不少于五六小时的课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说每天至少留出五六个小时的课余时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意愿学习一些他们想学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求知的触角不断伸向自然、社会、未知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他们的学习是立体的、多维的、生动地、有价值的!
我现在才明白八十年代百廿榆中老校长、全国首届特级教师宗秀槐校长为什么严厉批评在自习课为学生辛勤上课的老师真正原因了!
我不由得想到了叶圣陶先生早年在乡下教书时,在培养青年老师时的一个小故事。他的一个徒弟抱怨说,自己总是全身心地为孩子讲解、分析、帮助、督查,可是孩子们不买账,不但不好好学习,还不喜欢他,还讨气胡捣蛋,为什么?叶老儿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徒弟抓一只老母鸡来,在厅堂地上撒上谷子,让徒弟摁着母鸡吃谷子,可它不吃还拼命挣扎。这时叶老说“你放开它你看会怎样?”徒弟放开了它,结果母鸡自在啄起了谷子!弟子们顿悟!不知大家顿悟了没有?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反思,不学习,不改变,会是什么结果?先生已说透了“如果做不到这点,一切关于发展素质和爱好、培养能力和志向的议论都不过是空谈而已。”
哪一点儿?就是叶老儿说的“那一点儿”,放开对孩子们过多的束缚与过分要求,给孩子们自由选择学习与健康成长的时间与方式的机会。回归教育本真,努力把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实验教育、体验教育等变成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超市”,他们会更快乐健康地成长!我们也许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