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日 星期二 晴
2024年7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有位叫王迪的在读女博士生,手持身份证在网络上出镜,实名举报其导师王贵元:强行亲她的嘴、摸她的胸部,还要与她睡觉、发生性关系;遭到王迪拒绝后,王贵元教授竟然威胁她不能毕业。
2024年7月22日,也就是举报的第二天,中国人民大学发布调查情况通报:经学校调查,王迪同学举报的情况属实。给予王贵元开除党籍处分,撤销教授职称,取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岗位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关系;同时,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撤销其教师资格,并将问题线索依法反映给有关机关。
中国人民大学借此机会作出承诺: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我们相信,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王贵元。
时隔一天左右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就发布了通报处理,高效率的调查处理及时回应了舆论关切,赢得了涉事女生本人及广大网民的点赞。
22日晚9点38分,人民大学涉事女生再发微博,称“很感谢学校的从严、从速处理,也为校方决不姑息的态度和效率而自豪。接下来会安心读书,期待回到安宁的世界。”
近年来发生多起高校性骚扰事件。大学教师违反师风师德,甚至教育部都强调将加大查处力度,但高校性骚扰事件还是一再发生。
这背后根源在于学术评价环境下某些学阀作恶成本过低、学子维权成本过高。
国内人文学科评价体系的一大问题在于严重依赖内循环,更容易固化内部评价体系;圈内学派互相吹捧,易滋生学阀,现在都讲究师承出身论,加大了导师一言堂的权力。学术水平越高的学校,大牛导师的权力越大,学生的沉没成本也就越高。
同时面对权力关系明显不对等的情况下的性骚扰,许多受害者选择不发声。大学相对封闭的人事环境和高校学术权力结构的制约,身为女学生的被害者往往因为胆怯、担心毕业问题和名誉问题,面对性骚扰时选择缄默不言。
而在此次人民大学实名举报事件中,受害的女博士生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勇敢地发声维权,并积极收集相关录音、微信等聊天记录证据,形成“实锤”,这也是推动事件得以迅速解决的关键。
但说到底,这仍然是一种“网络曝光—舆论发酵—学校介入”的非常规解决路径,维护学术环境的纯洁和谐,不能永远依赖被侵害学生的勇气与决心,更应该建立起及时畅达的高校应对性骚扰的投诉举报处置机制。
校园性骚扰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违法行为。首先,教师的师德师风是教育的根本,一旦违反本就应受到严厉惩处;其次性骚扰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人身精神损害,对学校声誉和教师群体造成的师德失范和形象伤害,都应逐一对应标准明晰且适用的法条法规予以处置。
这次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大胆地在网上公开举报,人大对这起校园性骚扰案及时、高效、严厉的处理,为有这些坏毛病的大学教师敲响了警钟。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要色胆包天,胡作非为,高校不是这些害群之马的法外之地,只要敢伸手,迟早会被捉,千万不要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