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带孩子,不等于会带孩子。你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情绪么,有多少父母正在伤害自己的孩子,孩子生下来就是天才,没有所谓的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教育正确引导的爸爸妈妈 !
宝宝还在婴儿的时候,心理活动就已经很丰富了,只是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动作来向爸爸妈妈发出信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所有的情绪。心理学家曾对500名新生儿进行观察,从1-3个月,就有欲求 喜悦 厌恶 愤怒 惊骇和烦闷6种情绪反应。
父母必须要有一双火眼金睛,才能从中准确的了解孩子说不出的话,满足孩子的真实需求,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儿童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0—2岁时期
感 知 运 动 阶 段
这个阶段儿童凭借着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示,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也就是说,在0到2岁的时候,婴儿是通过用身体的动作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所以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将学习外在的刺激通过婴幼儿的肢体动作来加以适应的话,那他的接触就非常快,从而顺应了儿童的心理发展,所以我们就会设计关于记忆操关于韵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顺应了孩子感知运动阶段的这一个特点。如果用另一种考察方式,比如说有家长问,把四岁的孩子多动,两岁的孩子多动,这实际上他是不了解婴幼儿在这个时间段的感知运动的特点,当我们了解了婴幼儿感知运动的这个阶段以后,我们就允许它动,在动中来学,比如说他在跳中学跳,在跑中学跑,在躺中学躺,在打中学打,所以,当他专注在这个动作的意义的时候,这个动作对他就没有这么重要了,就能安静下来
2—6时期
前 运 算 阶 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个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的一些经验,内化为一个图像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的经历的事物,但是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概念和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2-6岁幼儿,他具有泛灵论,就是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比如说他可以给一个布娃娃聊天,可以自言自语的跟积木对话,可以和石头说对不起,可以跟桌子说对不起,所以这就是他所具有的泛灵论特点,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它这个特点,用一种拟人化的语言和故事来引导他,第二个特点是自我中心,认为所有的人与自己都是相同的感受,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说2到6岁的孩子还不能换位思考,他只站在我的这个中心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
2—6岁时期
思 维 的 不 可 逆 性
这个时候他知道a大于b但不知道b小于a,他知道你给他等他不知道他给你,他这是他的一个思维特点。第四点,没有掌握守恒,守恒就是无论形态如何变化,儿童都知道它的本质,因此在这个时候幼儿还看不到本质,只看表象,比如说你大声吼他一句,你就认为是爱他了,他收不到底下那个爱的,他只看到了你的表象,很凶的样子,所以孩子就对妈妈很凶的样子很排斥,因为他看不到为他好的那一个初心,所以说如果同样多的水,倒进细长的量筒里面还是倒进低矮的盆子里面,水都是一样多的,但这时候儿童还不能掌握这个守恒,没法做出这样一个判断,所以家长也是一样,你变化了他就不认了,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的在教育上要形成一个规则,一个规律,规则和规律的模板对婴幼儿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在婴幼儿时期要用统一的模板和模式来教育,这样孩子很容易接受。变化以后就很难接受了,这是六岁之前的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因为孩子内在的心理成长的因素所决定的。
关注家庭教育心法·轻松智慧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