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孩子没有“完整”的家庭。
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多人都会“贴标签”:
诸如敏感、忧郁、自卑、偏执等。
在默薇老师看来,一个孩子的性格敏感,根源不在于父母的婚姻状况,而是父母的心态和教养方式。
图源:Pexels
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处于青春期,即“心理断乳期”。
一方面,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随着身体的成熟,形成了一种成年人的心理意识,亟需得到家庭的尊重和认可。
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水平并不成熟,认知水平、社会经验和人格水平都处于半成熟状态。
这使他们往往有矛盾和困惑的心理,希望得到父母的启发。
而家庭的离异,使得青春期的孩子恰恰失去了家人的支持,导致比同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自卑、自闭、叛逆、沟通不畅等。
迷失和愤怒更是加剧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
当然,凡事不能以偏概全,也有很多离异家庭孩子发展得很好的故事。
比如大家熟知的《家有儿女》,一个离异带娃的重组家庭依旧过得其乐融融。
剧里的爱与尊重,是不论孩子还是大人都真正羡慕并拥有的。
谁不想拥有一个像夏东海一样的老爸呢?
对待孩子没有威严,只有欢乐,少有控制,充满自由。
刘梅更像是普通人家的妈妈,急躁、感情用事,还总爱唠叨。
却对孩子们一如既往地关爱。
因为心爱的小鸭子走丢了,小雨闷闷不乐。
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是在为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闹脾气而懒得理会。
而刘梅为找到一只和“小黄豆”一模一样的鸭子,竟然跑了好几个市场。
在这部剧里,你能看到三观正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总是身教大于言传。
三个孩子的身上,几乎看不到所谓的“离异家庭的阴影”。
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成长。
如何让孩子成长更加阳光自信?
01.
停止怨怼,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
一位知乎上的网友讲述过他的故事:
他在初中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他每天很害怕回家,因为不想听母亲对父亲的咒骂,每次放学都很痛苦。
无论怎样劝解,都无法抵消母亲心中的怨怼。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长大后也渐渐能体谅母亲的心情,但是,每当回想过去的事情,心中仍隐隐作痛。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有的父母离开后,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不能理智地处理。
很多人一离婚就谴责对方,父母相互怨恨、咒骂,还限制孩子与对方见面来往。
这就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敏感的种子,使孩子对爱情不信任,对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对整个人生怀有疑虑。
分开之后,不管是谁来抚养孩子,都要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最高原则。
向孩子坦白两人为何要分开,今后要如何相处,教会孩子学会勇敢面对。
离婚不是父母犯下的错,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不等于“问题小孩”。
如果父母能够搁置或化解个人的怨恨,和平解决问题,达成合理友善的养育协议,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会减少。
02.
拒绝补偿的心理,放弃太高的期望
很多家长由于婚姻的不幸,认为对孩子有亏欠,就把他们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
过高的期望往往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盲目的补偿心理也会让孩子养成利己、缺乏同情心等不良性格。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面那位妈妈,离异后忙于工作,相较于生活,她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
极强的控制欲更是让看的观众都觉得喘不过气来。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是说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度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父母铆足了劲儿想把孩子“打造”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实际上只是在深深地伤害着孩子。
03.
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
单亲家庭就要给自己贴标签吗?
让孩子明白离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生依然充满无限可能。
父母与其每天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不如把目光转移到自己身上,让自己活得健康快乐。
你越努力,你的孩子也会跟着你学着上进,而且孩子也会滋养你的灵魂,让你不停看看自己如何爆发小宇宙。
千万不要抱着“离婚就会毁掉孩子一辈子”的想法,孩子只会被一种情况毁掉。
那就是他在心理上和父母“失联”,没有人跟他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理解他的心情,没有人教他如何面对生活的改变。
所有的创伤都是来自我们遭遇危机的时候,没有人陪伴。
父母如何摆正与孩子间的关系,才是影响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
只要单亲妈妈或爸爸能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自己逐渐成长起来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也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