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一首简直是最好看的田园词了吧!读起来心头暖暖的,有一种特别安定、富足的幸福感觉。哎哎,真是好喜欢~
而且仔细分析分析,才愈发体会到这朴素白描背后,是穿透纸背的遣词功力。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于“别枝”的解释,我过去一直以为“别”作动词用,指月亮离开了树枝,也就是升起来了。
但今天再读,忽然觉得“别”应作形容词用,“别枝”即旁枝、斜枝。这样一来首两句就对仗了,显得更工整漂亮。(虽然《西江月》似乎并没有强行规定上下片首联必须对仗)
这两句话,可以看成六个名词:明月,稍远些的旁枝,被惊到的乌鹊,以及清风,夜半,鸣叫的蝉。但若将“惊”和“鸣”看成动词,画面会更有意思——明月当空,照亮了稀疏的枝叉,也惊动了正在休憩的乌鹊。半夜里吹起一阵清风,吵醒了知了,于是它们都“吱呀吱呀”地叫起来了。
用清风明月把人瞬间带入一个夏日里清幽恬静的夜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的是还未入睡的人们,在这怡人的夜晚,闲闲拉着家常的样子。
有许多说法认为“说丰年”的主语是“蛙”,也就是说蛙叫声此起彼伏,让人觉得就像是青蛙们在说话一样。
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两句的主语就是普通村民。人们拉着家常,安逸地说着今年是个好年。闻着稻花飘香,听着蛙声一片。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而且,这两个句子都有种把人环绕起来的感觉。像是这愉悦的生命力无处不在。
仔细看看,第一段里每句话都写到了声音:乌鹊啼叫或展翅声,蝉鸣,人说话,青蛙叫。但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间隔出现的声响,反而使这个夏夜更显宁静。
原来最朴实的农村景物,竟然也有宁静致远的意蕴。
第二段的首联,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天外”亮着“七八个星”,“山前”飘了“两三点雨”。
这里用了倒装句,想必一是为了起强调作用,突出星星和雨点的稀疏。如果是漫天繁星,或者细密小雨,就突不出一个极为灵动的意境啦。
而写疏星和雨点的另一个目的,都预示着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再结合题目中写的“夜行黄沙道中”,说明这个夜行人需要尽快找到旅店去投宿。这也为最末两句作了铺垫。
他记得过去旅店就在树林旁边,但现在怎么一下子找不到了?眼见着雨点落了下来,正在情急处,再往桥边一转,忽然就看见了。一阵欣喜放松,不言自明。
虽然被放逐乡野与农民为伍并非稼轩所愿,但他却依然能领略到田间地头的淳朴天然的美与乐趣,也是因了他自己内心的纯善与可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