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考
自由是个人幸福之本,但问题是大部分人都误解了自由的真谛。而今天已成为普世价值的“自由”再难带来人们兴奋感,反倒让人陷入越来越深的迷茫之中。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它的根基又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我们主观认为在享受“自由”中的人却颇感束缚?“自由”带来幸福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是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是想买什么就买得起?想说什么就能无所顾忌地说?还是有更为深刻的层次?今天微思考就帮大家深挖一下“自由”的真谛。
原文解读
每当提起“自由”,我首先会想到作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帕特里克亨利在鼓励美国人参加独立战争时所发表的著名演讲《不自由,毋宁死》:
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锉锵回响送入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兄弟已经身在疆场了!而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想要什么?又能得到什么?难道生命就这么可贵,和平就这么甜美,竟值得以带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请阻止这一切吧!对此,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做;对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虽然亨利关于“自由”的慷慨陈词在200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热血沸腾,但是早已成为普世价值的“自由”却再难带来什么兴奋感,反倒让人陷入越来越深的迷茫之中。《人类简史》的作者就曾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
我们如此看重的“自由”很可能就是我们不那么快乐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另一半、选择朋友、选择邻居,但他们也可以选择离开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能够决定自己要走哪条路,但也让我们越来越难真正信守承诺、不离不弃。社群和家庭凝聚力的下降和消解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到越来越孤独。
那么“自由”究竟是什么?它的根基又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我们主观认为在享受“自由”中的人却颇感束缚?“自由”带来幸福的成立条件是什么?是想去哪儿就可以去哪儿?是想买什么就买得起?想说什么就能无所顾忌地说?还是有更为深刻的层次?今天微思考就帮大家深挖一下“自由”的真谛。
“自由”必须以承重为基础
我们会羡慕飞鸟的自由,甚至经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把“飞”等同于“自由”。然而体会过失重的人却发现,“失重而飞”的状态称不上自由,因为那种“漂”的感觉经常不由自主,甚至会像羽毛一般随风逐流。飞鸟的自由在于克服自重所带来的升华,同样,人的自由也必须以承重为基础。
每个人都要赋予自己的生命以适当的重量,这个重量可以来自责任、财富、爱好、追求、理想。它可以很理性,也可以很荒谬,但只有它在,才有赢得自由的可能性。“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理想,二是理想实现”说的正是两种失重的状态。
相信大家现在能够理解为什么很多看来衣食无忧、功成名就的人容易抑郁;为什么童年留些遗憾并非坏事;为什么人要有持续不断的成就感和超越感。如果说自由为幸福之本,那么好奇心或进取心就是自由之本。没有追求、没有爱好的人生是一场悲剧,正所谓人是“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
最大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可以不为
那么是不是说生命越重,人的自由度就越大呢?当然不是,因为越重的生命就意味着越大的代价和越多的身不由己。
哲学将自由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自由,另一种是消极自由。积极自由是指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消极自由则是可以不为的自由。相比较而言,消极自由会比积极自由带给人更大的自由感。
纵欲享乐、穷奢极欲虽然也会带来快感,但过后却是更多的空虚和落寞。而当自己不想工作、不想交流、不想行动、不愿被打扰时如果可以即刻实现则会带来更为深刻的休息、放松和自由。举个例子,今天的信息负担就是无法获得消极自由的典型。曾经,人的智慧在于收集足够的信息,但今天人的智慧却是如何避免被过剩的信息所打扰和裹挟。手机病的根本就是信息过载所带来的束缚。
事实上,最令人羡慕的恰恰是“可以不为”的消极自由。但矛盾的在于,人们往往因为焦虑、惯性、高速和缺乏爱好而长期陷入“超重”的生活无法自拔。甚至有些时候,“超重”生活所带来的身不由己会把很多本该是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爱好变成强迫症。比如,我们会看到周围的人似乎都有各种各样的爱好,必须旅行、摄影、美食等。但事实上,很大一部分人的表面爱好并不是发自心底的热爱,而是孤独和焦虑在作祟。换句话说,那是一种压力和快节奏下的极度不自由状态。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因为如果过轻和过重的生活都无法让人自由,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驾驭自己的欲望,保持生活的美感
当然是平衡。生命不能没有重量,但如果要追求自由,就不能背上过重的包袱而无喘息之机;人不能没有欲望,但这个欲望不能大到无法驾驭、成为被驱使的奴隶。
很多人说佛教劝说人们消除欲望便可斩断痛苦,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其实那是对佛教的巨大误解。佛陀阐述苦因时所用的词并非“欲望”,而是“贪爱(Tanha)”。换句话说,佛陀并不否认生活的重量,只是强调要通过控制欲望来适当地控制这种重量,而不是被欲望所利用。如果驾驭得法,欲望非但不是痛苦的成因,反而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带来心灵的觉醒和自由。
控制欲望的关键是培养生活的美感,看到欲望之外的美好,这也是为什么微思考最近会增加“音乐之美”栏目的原因。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我们能够在追逐梦想的同时,能够适当地停下、用美好的心态去平衡过剩的欲望之时,我们就真的离自由的生活不太远了。
在全球高度融合的今天,似乎自由已经成为众人皆知的普世价值和各国人民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即使是作为自由发源地的英国和美国,我们也能看到自由危机,包括北欧的失重和衰落的自由、美国自由与平等的冲突、欧盟自由还是妥协的危机等。作为自由的后知后觉者和国家自由理念的跟随者,我们有必要在喊口号之前做个深呼吸,理清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
而站在个人的角度,我们只需记得两点:赋予生命以重量和驾驭好自己的欲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