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写到:在“表现存在论”“言语生命动力学”背景下,教学实践层面的认知将发生重大转向:从当代重言语技能训练转向重言语动机和人格的养育,从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转向重言语生命本性的养护,从重阅读转向重表现、重写作,发现并关注每一个个体的言语生命潜能、才情和天性、个性,顺应言语智慧的自生长,庇护、扶助言语生命的成长,引领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促成每一个言语生命的最大发展。
当我读到上面这段文字时,虽觉得语言略显艰涩,但还是很激动,因为文里行间里有对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随后,阅读了王崧舟老师《与象共舞》的同课异构课例,第一堂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导的“为阅读的写作。”,第二堂的设计理念是“为写作而阅读”,更具象地呈现了不同语文观下的课堂生态。
基于对表现存在论教学理念的认同,一个月前,在班级进行一句话日记的尝试。班级孩子已经习惯了每天的常规作业,一句话日记。但我也在批改中,发现很多问题。如,贵山连续好几天的日记都是一句话,而且句式相同:我会帮妈妈拿快递。我会帮妈妈……我批改起来索然无味,想必孩子写一句话日记时也是没有意思的。还有些孩子的日记,一读,便知全是大人的语言,甚至有检讨书的嫌疑。如此这般,让孩子们写一句话日记,非但不能促进孩子表达地自信与欲望,还会加速加重他们对作文的厌恶。低段作文起步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呢?
亲子对话,聊出写作内容
陪孩子时,和孩子聊聊天。如果孩子能抛出话题,有很多话要和你说。太棒了,说明你们的亲子关系杠杠的。那你只要认真倾听,直接做下一步的思维导图式的谈话记录即可。当然,很多爸爸妈妈是优秀的“话题终结者”,一见面就问:“今天有没有认真听课?有没有调皮?”“呃,有!”一片死寂或者剩下爸爸妈妈自言自语的教导和低头沉默的孩子。
不问“怎么样?”要问“是什么吗?”问得宽泛,让孩子无从回答,可能说:“还好!”结束话题。
多提开放式的问题,少提封闭式问题,话语权交给孩子。诸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式的问题,不利于孩子展开话题,不过,封闭式提问可以帮孩子澄清所要表达的内容。
关系,是前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愉快的亲子对话的必要条件。
思维导图,捋清写作框架
在和孩子聊天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聊天内容,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绘制一副简单的思维导图。将孩子的表达形象的呈现出来。父母用思维导图呈现时,也经过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加工,将孩子表达内容里的逻辑性具象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将松散自由口头语言转化为稍有逻辑的书面语言。
具体化技术,细节让文章饱满
当孩子文章内容空洞时,可以尝试让孩子迁移表达。如,逸歌、姝谌、安琪等,善于乐于用绘画来表达,当孩子心情好时,可以让孩子画一幅一天中,最想画的场景,然后,和孩子“聊画”,色彩、人物、动态、表情、心情,都会具体化,这样文章会很饱满。
如果,孩子和何老师一样,不善于绘画,就和孩子玩猜事物的游戏,培养孩子观察及掌握特征的能力。让孩子在心里想一种事物,但不要将答案说出来。然后,让孩子再纸的中央画一个圆。接着在圆的四周,可能写出事物的特征。最后,父母凭借这些提示猜。偶尔,可以换成父母画,孩子猜。
声香味触法,五感让文章鲜活
能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文章,必定是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怎么写出来的呢?调动全身的感受,嗅觉、听觉、触觉、味觉、视觉。户外的活动,接触大自然可以唤醒人类本能的感受能力。
赞赏式引导,持久的表达信心
优秀的读者,会激发作者的成长。积极关注孩子文章的闪光点,把你好文章的期待以赞赏的语言说出来,引导强化。例如,赞美孩子开始用文字表达的勇气和能力;赞美他写得清楚;赞美他写得详细;赞美他写出声音;赞美他会用比喻句;赞美他写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意味深长的结尾……
坚持,尊重,静待花开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表达,甚至他自己创造的独特词汇和表达方法。美好的愿景是这样的,通过书面表达,增进亲子关系,如果有互动式的书面交流,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李镇西老师的育女手记里收录了不少他和女儿的书信,作为读者,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是温情。诸如,《傅雷家书》、《外公家书》,此类亲子书信类教育书籍,更是让人感慨为人父母的用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