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少的时候,同学间流行的阅读是《辽宁青年》,大家喜欢的作家是三毛,传阅她的《撒梦里花落知多少》、《哭泣的骆驼》和迷恋她在沙漠流浪,欧洲各国的游历的身影。
三毛像一副肆意挥洒、色彩浓烈、充满传奇的画卷,我乏味的青春曾反复流连其间。
等到过了青春,伴着袅袅茶香的,是淡淡的席慕蓉,总能让人心静下来,心弦一动有所思忆的席慕容。
初读席慕蓉的作品,是一首诗,写在一张明信片上。九几年的初中孩子,流行新年时彼此送明信片。课间,我们都去学校附近的去小摊上,争相挑选名信片。我在一大叠里翻一张风景的,朦胧的远山如黛,柠檬色的月亮,清亮的河水。上面印着一句诗: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风景名信片自是常见,那句诗一下子打动了年少的我,我赶紧买了下来。回去后,郑重的抄到本子上。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首诗是席慕蓉的《乡愁》。
初中就读的小镇,只有一间极小的文具店,除了文具,还卖连环画和为数不多的书籍。那个时代,没有网络,缺少咨讯,我是在哪里看到了那首席慕容的小诗《送别》的?也许是某一本杂志,或某一份作文集,我记不清了,只是记得当时极为惊艳:世间还有这样的句子,充分表达着那样迷惑的青春,那样伤感的别离。我当时就把它背下来了,直到现在,也没有忘记。初中快毕业时,同学相互在记念册上留言,我在一位好朋友的留言册上抄写了这首诗: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又要错过今朝/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馀生将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地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从出生与母体的分离,到离世与亲人的永别。人生就是一场场或大或小的别离组成,尽管人们都说,天下无不散之筳席,理应云淡风清的面对一切,但年轻的心,仍禁不住的伤感。在青春里,这种伤感是淡淡的,模糊的,因为前路很长,我们都以为,还有许多机会见面。等到年岁渐长,方知岁月悠长,却是无法回头的旅程,空留下回忆点缀泛黄的往事。这份伤感,已酿成心头的苦涩,无法避免的涌上喉间,却只能淡淡一笑,道一声珍重而已。
如《七里香》所说的,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相遇了。我问好友:你的初中毕业纪念册还在吗,记不记得我在上面写的是我们最喜爱的席慕容的诗《送别》。她淡淡一笑:有吗,我不记得了。毕业册早就不见了。我有点怅然,又觉得很自然。人到中年,每天俗务缠身,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思读诗与回忆了。我自己呢,忙碌的生活之余闲,不也是拿着手机刷着屏吗?但在浏览那么多哗然取宠的文章和千编一律的鸡汤后,心灵不仅不得宁静,反而更为喧哗,人的精神也更为疲倦了。此时,拿起席慕容的文集,泡一杯茶,看上几页,觉得心意相通,神情具澄,沉浸在美好的境界里。
我关注的一个微信公众号:席慕容情怀,每天推送席慕容的文章。有一天发现,这个号被禁用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公众号曾经还介绍了席慕容的画作,主要是荷花系列,让我初步了解到作为画家的席慕容。席慕容说过,画画才是她的事业,对画画她有着一种虚荣心。但是她的画作在网上能找到的很少。荷花系列的油画像她的诗一样美,我并不懂绘画,只是打心眼里欣赏:荷花亭亭玉立,嬌艳如滴,荷叶如墨,露珠晶莹,初阳照着(虽然并没有画出来)的柔柔的光辉笼罩在整个画面上,如梦如幻,我对着这副画呆呆看上许久。去年装修房子时,我想要一副席慕容的画作挂在墙上,在网上找了许久不见。也许就算找到了,我也未必付得起吧。总之是没有找到罢了,我还是在中国图书网上淘了她的画作时时来看。
有人说:席慕容的诗文都是描写青春和少女的情怀,那也许是因为他们只读了席慕容极少数作品的缘故吧。她前期的作品伴着青春的迷惘与浓烈的乡愁,中后期的散文和诗作,多是对生命中美丽的珍惜,时光流逝的不舍,大慈大爱的情怀。她写的《主妇生涯》、《给孩子一些美的熏陶》让我会心一笑,又引领我找到平凡生活的诗意,尊重孩子,热爱生命。
席慕容的作品,是可以伴读一生的,就在白昼的喧器尽退,夜晚的家事已毕,孩子已睡去,黄白的灯光下,翻开书卷,温柔的词句熨贴着心房,像是回到童年的某个有趣的角落里发着呆,看着盈盈的月光;回到青春的校园里,小心翼翼的摘下一朵枙子花,夹在书页里;或是回到初恋时,被柔情包围着的温暖……淡淡的席慕容,慰籍着一天的辛劳,给身在喧嚣都市的你一个淡淡花香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