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是《大唐三藏圣教序》的简称。是太祖唐太宗撰写,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王羲之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从最初决定跟随老师学习写《圣教序》,已经快十年了。总是不坚持,续续、断断,很是愧对师傅,因而从来不敢说自己是练过毛笔字的。最近为了更好地做笔迹分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练习。笔纸摩擦间,萌生出了点感悟的火苗!
开篇的“大”字。尖起的横划上扬而长,像着天空而去,但回笔处不可太粗,否则浓黑象称砣一样影响平衡。竖划于横划2/3处搭笔,竖划上部占1/3,下部2/3的撇利索、柔软、飘洒,但不失矜持。两笔完成之后,左边瞬间形成脱缰野马或大厦将倾之势,放纵或坍塌在顷刻之间,将千里之势纳于尺幅之上,情势岌岌可危!右边的一捺落笔时相对小巧了一些,那一笔落在横划边缘、小捺之底,运笔间顺势而为,似乎貌不惊人,它的角度亦不张扬,也不压抑,空中神来却让笔划平而不直、弯而有力,加上回笔时不经意形成的小小的钩,将整个字牢牢牵掣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将那一份危险霎时间变成了一个抬头挺胸,眺望远方的惬意状态!“大”字笔划虽少,但在起承转合间蕴藏着波澜壮阔,蕴藏着处惊不乱,蕴藏着跌宕起伏。如此手笔,非“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气魄,非“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壮,非“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洒脱,何来如此韵味十足的“大”字?
右将军的“右”字,横划平直起,竖划也平直起,各1/2处衔接,平和、淡然。左边的撇柔软、温暖、矜持。下面的“口”字中规中矩,表示说话的分寸掌握的恰到好处,既没有因交流不畅的痛苦,也没有恣意妄言的烦恼。仔细欣赏,“右”字就是一幅化身小姑娘的美丽风景。她积精全神,恬静柔美,坐在那里既不困顿于内心的焦虑,又不折服于外界的压力,或沉浸于大自然的美景,或欣赏于山水间的风景。那份天真、淡定让我心向往之。
文章之初的“有”字就是敦煌飞天的宫女持彩练当空舞的飘逸状态。夸张的一大撇,此刻不仅仅是敦煌飞天女手中的彩练,稍向左倾的起笔更是敦煌飞天女们仰望苍穹时流露的那份自信与骄傲!你能看见彩练被风吓皱的折痕,你也能听到飞天女们愉悦的交谈。在这个商品大潮惊涛拍岸,人欲膨胀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一字却可以让你皈心自然,神游八极。或寄情山水之间,到白云悠悠的黄鹤楼上,看江中往来小艇纵横掀播,如浪卷残叶。或放浪形骸之外,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或醉心陋室之内,与鸿儒品诗论画体验烟火神仙之感。
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唐太宗李世民赞曰“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16岁时做了郄鉴太尉的东床快婿,后因政见不和称病辞官,寄情于山水之间。三个字的前两笔是同样的横与撇,王羲之或风格平和自然,或笔势委婉含蓄,或遒美飘逸健秀,既是他生活的缩影,也是他心灵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