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很爱吃薯条甜筒,是一个热衷于麻辣烫臭豆腐的“街边姑娘”。那个时候总觉得年轻就是资本,人生那么长,怎么都浪费不完。
上大学之后,朋友们说我就像变了个人:我再也不会见到黄色的M标志就进去消费甜筒薯条鸡排,路边摊的烧烤再也吸引不了我的目光,以前挑食的我现在可以咽下所有健康的食物,瓜果蔬菜每天都不断。
芥末学姐说:成长,就是开始早睡早起,就是开始锻炼身体。那么我想,我这是成长了吧。
现在,我会每天做瑜伽了。风不大的时候,会去操场上跑上几公里。慢慢地,我十一点就会准备睡觉了,我开始敬畏生命,开始害怕过早地倒下。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大学舍友。
那天,我陪着舍友从医院出来,手里拿着她几天前的检查报告。医生的那些话始终在我们耳边响着。
“你这个病最不能熬夜,你看这个数值呈阴性,你才二十多岁,长期服药也不是办法。虽然现在还没有病变,但意外随时可能发生。你必须得好好规范你的生活了,定期检查,做好预防工作,早发现早治疗”
我从来没有想过,那种电视上才会出现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上演了。舍友是个拼命的姑娘,不管做什么事,她总是认真地全力以赴。在我们大家眼里,没有什么事是她搞不定的。但这一刻,我从她的眼里看到了深深的无助,更多的是无奈。
回宿舍的路上,我骑车载着她。没有对话。我听着一首抒情的慢歌,悄无声息的,哭得像个傻子。
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在生命面前,人有多渺小。她才二十多岁呀,就被贴上了“药罐子”的标签。
我曾经很羡慕她的学习状态,因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她都能全神贯注地学习。她总是在所有人起床之前就出门,在所有人入睡之后才静悄悄的回来。一起在宿舍两年,没见过她多少次。
她喜欢参加比赛,通宵达旦地准备演讲稿,没日没夜地开会写策划案,剪视频,查资料。她说她希望有一天,她能够成为一个强者,强大到可以保护身边的人,保护那些弱势群体。她说她很笨,不敢不努力。
大家都奉她为“学神”,她不接受,但也不排斥。只有宿舍这几个妹子,才会心疼她没日没夜的熬夜。每次见到她,总不忘说一句,“早点休息”。
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姑娘,病魔居然也不肯放过她。如果没有这个病,她也不至于没有通过那次公务员的复试体检吧?她现在应该站在自己梦想的舞台上,替那些她想保护的人说话吧?
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假期总想约她去游山玩水。她总说,“以后吧!等我毕业了,考上了之后,乖~”
可是后来呀,就什么都没了。
我想起了复旦大学的在读女博士于娟,她已经去世好几年了。高中的时候读过她的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就再也没有忘记过她。
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癌症,她现在应该活跃在学者圈里吧。书里,她记录了生命最后几个月的所思所想。你会发现你痛着看完,然后才痛着醒悟: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似乎有很多年轻人,一点也不在意。他们熬夜玩手机,吸烟打架,酗酒成性。他们还会笑着说,“你他妈这些都没做过,怎么算是青春?”这才不是青春。
青春多美啊,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唯独,它不是我们肆意消耗自己的借口。朋友圈里有太多人都转过各种解释熬夜危害的帖子,但熬夜的人,不多不少,还是没有减。
我太能理解他们了,因为曾经的我,也是这样。我总是觉得年轻嘛,熬点夜算什么,年轻的时候不打拼,死了还要睡很久呢!但如果死真的来临的时候,来的那么早,我还是会怂。我害怕,所以我开始早睡早起,开始锻炼身体,用心生活。
“你可真闲!”
那天我把运动轨迹发给我的好朋友,想要和她分享坚持下来的喜悦,却收到她的这条语音。
放下手机,我突然想起半年前她办过一张健身卡,却没进过几次健身房。
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做运动,哪怕更多时间。这真的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于娟博士在书里说,“买车买房买不了健康”,健康这东西,还真得拿时间来砸!我运动不是为了减肥,我晚餐吃水果的初衷真的是为了健康。但当你真的去做了,并且坚持下来,改变就会慢慢发生。你会越来越美,或是越来越帅,开始有肌肉了,也越来越健美。我不喜欢在朋友圈秀运动轨迹,因为我做这一切,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我只是不希望:在我还有心要走南闯北的年纪,就被困在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