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五卷本《经济学的理论结构与哲学性质》的第九章了。本章一共分两节,嗯,两节的名字就是将章的名字分拆。
第一节《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其实说的主要是作者的供需曲线:
这个图,其实是前面那个换苹果的例子的图画版本;但确实有意思,刷新认知。
纵轴横轴不用说了,分别是数量与价格;然而在假定没有生产的一个交易市场:
竖直的S线代表着某物品的总供应量(),假定固定不变。
是的,任何时间,总供给肯定是有限的,供给曲线垂直。需求曲线呢?
有A与B两个人,与分别是两者对该物品的需求曲线。
我们把A的需求曲线与B的需求曲线每价向右横加而得A与B合共的需求曲线。
也就是市场需求曲线NFED;而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在E点,价格为P,形成市场均衡。
那么P点怎么产生的呢?为了分析处理的简单、直观,先假设:
在交易之前该物品全部为B所有。
因此:
该物品给B的边际用值是M。A完全没有该物品,其边际用值是N。
交易如何发生?
如果交易之价高于M,B会出售给A。另一方面,如果购买之价低于N,A会购入。
交易的过程,在曲线上,是怎样体现呢?
B售出,是沿着他的需求曲线向左上移动;A购入,是沿着他的需求曲线向右下移动。
从横线看前后二者的移动量每步相同。
均衡点是B的边际用值与A的边际用值相等。
B出售到Y点,他的边际用值会跟A购入到X点的边际用值相等,而B的售出量(EY)一定与A的购入量(PX)相等。
从消费者盈余的角度呢?
A之利是他的消费者盈余(面积NXP)。他的总用值是面积0NX,但付出给B的总换值是0PX,所以面积NXP是A的交易总利。
B的交易总利是面积YEM。这是因为他放弃了的总用值是面积YM,但获取的总换值是面积YE(即0PX),面积YEM于是成为B出售给A所获的总利。
以上的分析,也可以拓展到多人市场,不展开了。
回到图中,那是怎么得到的呢?在假设最初所有都是B拥有的情况下:
B的供应曲线于是成为对着镜子看。
这B的有交易的供应曲线()在X那点与A的需求曲线()相交。
是从另一个重要角度看市场均衡。
那么,所谓的对着镜子看,是什么意思?亮点来了:
B的需求曲线代表着他的边际用值,是他愿意付出最高的边际价值,而成本的定义是最高的代价。B放弃或出售给A,该物品的最高代价,是B自己衡量该物品的边际用值。
是的,所谓成本,是最高的代价;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但镜子在哪里呢?图中没有画出来,但其原理是,纵轴的截距是M点的投影,斜率相同(代表边际用值的变化),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