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听过一个词,叫做“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学习区”进行大量的能获得反馈的练习。通过这种练习,能有效提升我们的技能水平,如果持之以恒坚持一万个小时,练成大师都不为过。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概念不难理解,表述也很简单。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真的懂什么叫做“舒适区”吗?
有人就会说,这不是很好理解嘛,舒适区就是我感觉舒适的地方,比如我不喜欢社交,那么家里就是我的舒适区。
这可能是大部分人望文生义的理解。虽然这么说也没错,但是不够精确和完整。所谓的舒适区,并不是你觉得舒适的地方或行为,而是你的惯常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才是你的舒适区。
打个比方,一个职场新人一遇到工作不顺心就换工作,就这样在两年内换了五份工作了,那么换工作这件事就是他的“舒适区”;一个女人常常遭到老公的家暴,每次被打之后,她都是默默地哭,对此毫无办法,那么哭就是这个女人的“舒适区”;一个学生在遇到老师提问时总是不懂装懂,而不是想办法弄懂知识点,那么装懂就是这个学生的“舒适区”……
舒适区,不一定让你舒服。职场人换工作,也会有心理焦虑和对未来的不安感;家庭妇女哭泣的时候不见得有多好过;学生在装懂时的忐忑的心情并不轻松舒适。但事实上,这些行为,都是他们的舒适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应对方式,而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应对方式,哪有那么容易啊!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走出舒适区那么难。人都是习惯动物,旧习惯代表着确定、可控。家庭妇女被打,她不确定抗争是否有用,但她确定的是,只要她大哭一场心里就会好受一些,明天还能继续生活下去。
有一个神奇的数字,15%。在我们尝试学习改变的时候,如果新挑战里有15%是新事物,85%是你熟悉的老事物,那么你的学习效果最好。新事物比例太高,你会畏难,不敢尝试。新事物比例太低,你会觉得太轻松而感到无聊。而15%的新鲜感,就是一个黄金比例,既让你有挑战任务的欲望,且不会挫败到你。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对于那个被家庭暴力的妇女而言,她可以试着逐步提升抗争的次数和抗争的时间。原先是一个晚上一直被打,现在可以大部分时间被打,一部分时间抗争;原先是每天被打,每天默默流泪,现在可以一周反抗一次,到后来一周反抗多次。
我知道,这个例子非常荒诞,但不妨碍我们用来说明问题。虽然家庭妇女无法做到一下子抗争到底,但可以适度走出舒适区,以15%的比例进行改变,最终她可能完全熟谙抗争的套路,兴许还反客为主把老公给家暴了。
以上是我对舒适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