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我的第一印象,总觉得我读完一个动画研究生不够,还要再留学读一个MBA的“学霸”。其实,我曾经是一个沉迷游戏的学渣。
在我的成长史中,游戏占据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地位。我跟游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小学时期。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游戏机还处于红白机的时代。那时候的小霸王学习机,是最流行的一款多功能学习机,当时长辈送给我的时候,是希望寓教于乐,愿我好好学习。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愿,正如诗人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长辈送给我的学习机,我却用它来玩游戏。
在红白机时代,游戏还是像素风格,什么是像素呢,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像素就是一个小方格子,在玩马里奥的时候,马里奥的眼睛是有两个小方格子组成的,而大眼睛的漂亮公主,眼睛也不过十四个像素组成的。我们现在拍摄一张照片比如一张眼睛的照片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一千万像素。对比当初两个像素的马里奥的眼睛,就能理解到,当初游戏美术和技术的简约与局限。
到了中学时期,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游戏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且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画面也越来越绚丽多彩。
在中学时期,玩游戏不仅是广受欢迎的课余的活动,还更是一项检验友情标准有效方法!正如喝酒有酒品,打牌,有牌品,玩游戏呢,也是有游品的。当时我有两个玩的很好的朋友,朋友甲和朋友乙。这两位都是曾跟我一起玩游戏的朋友,虽然玩的是同一款游戏,但是跟两位朋友一起玩的感觉截然不同。当时玩的是一款,很流行的团队协作游戏,名叫星际争霸。跟朋友甲一起玩的时候,我不仅感觉不到他是我的队友,却感觉到,我成了他的肉盾。每次开场被打败的就是我,因为他会主动引导的敌方来到我的基地。于是跟甲友谊的小船就这样翻在了游戏里。
而朋友乙呢,跟他玩游戏,非常开心,因为不仅是因为他的游戏技巧高超,我们合作总是赢。还因为,他在游戏里视我为同盟,不会背叛队友。而其他日常琐事也证明这位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仗义的人,我们之后一直是好朋友。
到了大学时期的游戏进入次世代,什么是次时代呢,其实这个词源于日本,也就是新一代下一代的意思。这是因为,游戏的更新速度太快,只有把自己的游戏命名为“下一代”游戏,并且在技术和创意上都有创新,才跟得上潮流。其中,3D技术的提升带来更真实的游戏画面,更震撼的视觉效果,电子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提升更带来完美的音效和操控性。
在这个时候,综合大型网游成为了一个新的游戏趋势。有着技术和行业发展的支撑,游戏已经能够构建出更为宏大和完整的世界和故事。在这个时期开始,游戏玩家也不断的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游戏当中。当单机游戏变成联机游戏之后,社交属性让游戏的吸引力成倍数增加。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们开始有了沉迷游戏这个名词。
曾经我也是一个沉迷游戏的玩家,巅峰时期平均每天14个小时在游戏里。但是,等我醒悟到游戏不是生活的全部的时候,我开始尝试慢慢让自己退出游戏。毕竟已经养成了游戏的习惯,说不玩就不玩,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在戒断游戏的时间里,我会偶尔回到游戏里面看一看,跟以前的朋友聊聊天,朋友们会问我说,好久不见了,你去哪里呢,是不是玩什么新的游戏去了呢,我说,是的,我去玩真实生活这个大型游戏去了。
那时候的我,正忙着争取到研究生的入学机会。尝试把游戏化的技巧运用到考试和留学申请过程中。奇妙的是,游戏化的方法居然很有效的促进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目标达成!(具体操作参考这篇文章:手把手教你如何把现实生活变成电子游戏——我们来玩一场留学申校的RPG游戏吧 https://www.jianshu.com/p/7e9e281205b0)
再后来,曾经的游戏朋友也越来越少上线,大家都忙着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了。我也再也没有登陆过我的游戏账号。偶尔也会唏嘘当初觉得无比重要的游戏,其实只是一串串虚拟的电脑字符。
其实人生何尝,不就是一个大型的游戏呢,生活里面有任务需要你去达成,来满足你的成就感,有事件需要你去完成,得到荣誉和他人的肯定。只不过在真实人生中,你完成的是自己设计的任务。游戏人生还是人生游戏最终还是由你来决定呢!
____________
如果你也有关于游戏的经历,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