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博士版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罗博士解读: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抬起脚跟去够东西的姿势不可能保持长久,跨步往前走的状态不可能持久。
老子主张做人应该是踏实地、稳扎稳打地做事。拼命地向前去追求、企图什么,不是生活的本来状态。
企:脚跟离地,意味着我们够不着,但是要做到某种努力去够;
跨:大踏步地走。
启发:生活中很多人的状态都是“企”和“跨”,但其实只有扎实地做好工作,才会收获更大的成果。
举例1:有些人有种想法是:我们要想成功,就一定要跟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做朋友,慢慢你的气场就跟人家一样了,你就能成功了,可是你自己都没有企业,跟人家都说不上话好么……可你有这个想法,你就很可能非常费力地买名牌打扮自己与他们在一起,但很可能人家都不在意这些……所以你不如扎扎实实地把自己做好,自己越来越好后,你发现自然而然就能跟他们聊到一起、做成朋友了。
举例2:罗博士的爸爸很想把罗博士打造成一个数学天才,罗博士小时候就把数学学得非常好,于是爸爸就让他跳级了。结果一去高年级的课,除了数学,所有课程对他来讲都是难度大幅提升,罗博士发现自己头晕脑胀,成绩还不如高年级的普通孩子,最后爸爸冷静了,就把他调回去了。这就是“跨者不行”。
举例3:当年罗博士办的电视节目,领导要求收视率达到0.2%就行,他那时候没有概念,不管那么多,就想着:我一点点地把事情做好,让老百姓有所收获就行了,结果收视率最高时达到4.86%。
启发:只按自己喜欢,踏踏实实地做事,没有去讨好客户。
启发:使命可以高远一点,但是目标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做。
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
总是看自己优点的人,做事的境界不会很高,水平不会彰显。总是表现自己的人,所做的事情大家反而看不到。
见:通“现”。
启发:做事做得很好,自然展现出自己的优点,但这句话是提醒我们别掉进虚假的自我认知里。端正自我,不要陷入虚幻的自我认知中。
罗博士讲说,自我意识分成三个部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对普通老百姓,可能没什么,但是对于领导者,很多人对你的恭维奉承会很容易影响你的自我认知,深陷一个虚假的自我认知里,那么“自我调节”就会出问题,就容易膨胀、自大、骄横的状态。
举例1:当年很多人奉承袁世凯甚至办了假报纸说百姓希望他当皇上,他自己就相信且膨胀了,动力“当皇上”的念头,等他开始行动后,结果大家都讨袁,他才如梦初醒。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自己夸耀自己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己抬高自己的人,做不了首领。
我们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我们做事的方式,以至于影响我们的一生。
伐:展现自己战绩的过程,引申为自我吹嘘、自夸、自傲。
矜:引申为自己抬高自己、自大。
举例:刘邦懂得谦虚,但是韩信很自傲,他觉得打下天下有他一半功劳,他也曾经说刘邦只能带兵10万,但是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韩信其实在打下天下后,刘邦没有按照他想要的封赏给他时,他就已经动了反叛之心,一直以来也没有处理好跟刘邦的关系,后来就称病不上朝。
韩信曾经去樊哙家里,樊哙跪拜送迎,韩信出门后说了句“我这种人,居然跟樊哙这种地位低的人在一起,简直耻辱啊”,可见他多么自傲,后来真的想要反叛后,被吕后处死。
张良就把自己地位放得很低,大事已成后,张良求仙问道去了,他至少能看清跟刘邦的关系,最后善终。
启发:好大喜功的领导,往往失败,低调做事的领导,往往成功。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弗居:
从“道”的角度看,抬高自己的行为和多余的食物、形体一样,自然万物都会讨厌这种行为,所以悟道之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行:通“形”;
余食:多余的食物,古人认为够吃的就行,如果你一顿一个鸡腿就够了,但是你吃了三个,另外两个就叫余食,对你身体是有害的;
赘:古人有多余的东西,然后去换钱,收藏起来,叫“赘”,余钱,后引申为多余的东西,树上多余的疙瘩,人身上多余的肿瘤。
老子特别反对你自己没有做到,还不断地抬高自己。老子讲的都直指人性,人太注重自我,只有在利他的同时,才能成就自己。
顺丰老板王卫说过“你赚钱多少,跟你的福报有关”。所以我们还是要多多为别人做事,修行自己的福报才是重点,钱只作为这一切的附属品来到你的身边。
记得点赞哦~
以上正文内容均来自喜马拉雅听上罗大伦博士的“每天聊点《道德经》”,如果我总结的文字有差异或者不到位的地方,那的确是果然童鞋目前的理解有限,跟罗博士无关,还望大家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