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原文·文言传(十二)】
九三:重刚而不中(1),上不在天,下不在田(2)。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4)。故或(4)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注释]
(1)重刚而不中:初九、九二均为阳爻,九三又是阳爻,故为“重刚”。《乾》下九二为正中,《乾》上九五为正中,九三位居三位,故失正中之位。
(2)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指九三既不在九五人君之位,又不在九二田野之位,唯悬于上下进退之间。
(3)中不在人:《系辞》曰:“《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兼三才而两之。”即指卦之六爻,上、五为“天”,四、三为“人”,二、初为“地”。九四爻上不在君位,下又不在田野之位,中不在人位,故失中正之位。
(4)或:疑惑
[参考译文]
九三是重阳强刚之位,然而其居位不在正中,上不能通达于天,下不能立身于田间,之所以要强健,就因为自身处在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之时,这样,即使是面临危险,也没有灾祸。九四也是处在多重阳刚之上,也不在正中之位。上不在九五之天位,下不在九二之田野之位,中不在九三人群之位,而且比九三还多了一层,即“中不在人”位。故感到“疑惑”,同时,因为有了“疑而未决”的警惕性,所以,也就没有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