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我们的星球家园里有如此多的局限,该如何在其中找出一个可赖以生存的方式或职业?
第二,如何找到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以便与他人达成合作,并享受合作的益处?
第三,我们该如何自我调整,理解两性的存在以及依赖于两性关系的人类繁衍问题?
个体心理学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主题中:职业、社会与性。通过审视面对这三类问题时的反应,人们就能够了解到他们自己对于生命意义的解读。举个例子,假设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一片空白或不尽如人意,工作上一无所长,没什么朋友,甚至以与人交往为苦。从这种种他加诸自身的局限与制约上,我们可以推测,他必定视生存为难事,认为生活中危机四伏,少有机遇,而且常常遭遇失败的挫折。他的生命空间如此狭窄,犹如在宣示着这样的观念:“生活即意味着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把自己圈起来,全身而退。” 反过来,我们再设想这样一个人,他拥有亲密融洽的爱情生活,工作卓有成绩,朋友很多且交友广阔,无往不利。那么他一定是将生活看作一项创造性的使命,认为生活提供了无数的机遇,也不会有什么闯不过的难关。他在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时的勇气所传达的是:“生活就是对人的兴趣,就是成为整体中的一份子,将我的力量贡献出来,谋求人类的福祉。”
一旦目标确立,训练便随之而来。之后,也只有在这以后,人们才会开始武装自己,解决生命中的种种问题,磨练自己的能力。就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吧。如果我们关心自己的爱人,如果我们能够竭尽所能地令爱人的生活舒适富足,那么自然就会呈现出最好的自己。反之,假如我们认为应该在一个纯粹的环境下发展自我人格,拒绝一切有利于他人的动机,那么只会成为一个嚣张跋扈、令人生厌的家伙。
常常会导致儿童误解生命意义的第二种情况,便是溺爱。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意愿就是金科玉律,一定要得到满足。他们享受着众星拱月般的照顾,却不需要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以至于渐渐将一切看作理所当然。结果就是,等到他们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其他人不再优先照顾他们的感受时,巨大的失落感便席卷而来。他们开始觉得遭到了整个世界的背叛。此前的成长经历只教会他们伸手索取,却不曾让他们学会付出,更没有告诉他们应对问题的任何其他方式。他们被身边的人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甚至丧失了身而为人的独立性,不知道原来自己也是可以动手做些事情的。被溺爱的孩子的主要兴趣中心只有自己,从来没能理解合作的用处与必要性。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帮助。这些曾经的宠儿从心底里坚信,只要能夺回众星拱月的地位,就能迫使其他人认识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并且他们的一切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唯有如此,他们的境遇才会越来越好。
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里,个体就已经奠定了自身心灵统一的基础,并建立起了身体与心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他们将自己遗传得来的能力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得到的感悟加以消化、处理、调试,以此获得优势。在第五年的最后,个性就已经形成了。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勾勒,对于目标的追寻,他们的行事风格乃至情感倾向都已定型。这些在日后也可能被改变,但前提条件是,他能够摆脱童年时形成的错误观点的桎梏。正如他们之前的思想和行为都与其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相一致,现在,如果他们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统觉,那么之后的思想与行为也会与其对于生命的全新解读相一致。
那个卡西乌斯看上去饥饿消瘦, 他思虑太多,这样的人很危险。 ——《尤里乌斯·恺撒》第一幕第二场 或许这类型的人受到身体缺陷的困扰,成长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悲观,也更“内向”。或许他们会要求更多的帮助,而一旦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就会感到痛苦、多疑。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找到许多混合的类型,这一点克雷奇默尔也是承认的,哪怕是矮胖型的乐观者也可能发展出属于神经质型人的心理特征。如果是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向这个方向发展,使他们变得胆小羞怯、容易沮丧,那么我们就能够理解了。通过有系统的打击,我们或许能够将任何孩子变成神经质的人。
一切人类文明都是基于自卑感而发展起来的。
在这里我必须要说,当陷入爱情时许多人都会感到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对的。如果我们在恋爱,就必定变得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兴趣也会让自己更容易受到伤害。只有优越目标是永不软弱、永不袒露内心的人,才会逃避彼此依赖的爱情。这样的人会回避爱情,也无法为它做好准备。你常常能发现,如果他们感到有陷入爱情的危险,就会把情况弄糟。他们嘲笑、戏弄那个让他们感到有威胁的人,拿他开玩笑。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试图摆脱自己的软弱感。
如果儿童有偷窃或其他不良行为,那多半都是出于报复。
如果最大的孩子在弟弟妹妹出生时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合作培养,他们就不会感到受伤害。在这类型的长子女中,我们发现他们很容易产生保护和帮助他人的意愿。他们会学着模仿父亲或母亲,很多时候,他们在弟弟妹妹面前部分替代了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照顾他们,教导他们,相信自己对他们的幸福负有责任。因此,他们有可能发展出非常出色的组织能力。这都是最好的情况。然而,保护他人的努力也有可能极端化,变成要求他人依赖或控制他人的欲望。
典型的次子女都有着显著的特征: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比赛,有人正在他们前方一两步远处,他们不得不拼命追赶,力争超越。次子女时时刻刻都要全力以赴。他们一直都在练习,想要超过自己的哥哥或姐姐,征服他们。
幼子女大多处于非常有利的环境中:父母和哥哥、姐姐都会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的雄心壮志,激励他们奋发努力,而且没有人从背后追击他们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他们缺乏自力更生去追逐成功的勇气。最小的孩子总难免野心勃勃,但大部分野心勃勃的孩子都是懒惰的孩子。懒惰是野心与缺乏勇气并存的标志:野心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看不到任何实现它的希望。幼子女也常常受困于严重的自卑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比他们大,比他们强壮,都更有经验。
合作是婚姻的主要条件。
我们甚至可以说,两个人之间要充分实现合作,每一个都必须关心对方甚于关心自己。这是爱情和婚姻成功的唯一基础。认识到了这一点,许多关于婚姻、关于改善婚姻的误解都会一一显现出来。如果合作中每个个体对对方的兴趣都超过对自己的兴趣,就一定能达到平等。如果能做到如此亲密而双向的热爱与奉献,没人会觉得自己被压制,被埋没。但也只有双方都秉持着这样的态度,平等才会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应该竭尽全力让对方的生活更轻松,更充实。只有这样,婚姻中的双方才会有安全感,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被需要。在此,我们找到了婚姻的基本保障,以及婚姻关系中幸福的基本含义。它会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而且不可替代,你的伴侣需要你,你做得很出色,你既是对方的好伴侣,也是他(她)的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