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的银光
王一诺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我为保尔的命运深深地慨叹。一个满腔热血的少年的灵魂被困在他肉体的壳里。年轻时不懈拼搏的保尔,肉身已在火热的斗争中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他再也无法提枪上马,在凛冽的寒风中去追逐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此时,瘦弱的保尔躺在床上,可他手中的铅笔却如一匹强壮的战马在纸上驰骋,已经失明的眼睛闪出钢铁炼成后才有的银光,透过这双眼,我看见了保尔的一生。
“嘭”,瓦西里神父把保尔的头往墙上撞,保尔的眼里冒出仇恨的光。保尔永远记得这顿没有由来的体罚,仇恨在他心中积攒着。这个倔强的少年注定要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保尔一生都在追求解放。如果说保尔是钢铁,那么他毕生的追求就是钢铁上的闪光。
一开始,他还懵懵懂懂,还未经磨炼,他的闪光是他天生就有的反抗精神,对剥削者的仇恨,对被剥削者的同情。这本就有抗争意识的少年,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在心中根植了毕生的追求,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尽管还未长成大树,但已冒绿芽,向保尔伸出闯出一个新世界的手掌。是啊,在小小的保尔心中,这是多么浪漫的字眼,又与资产阶级住豪宅,吃甜点的浪漫完全不同。他心中燃起了一团火,这团红火一直燃到他生命的尽头。
他发觉为了这一事业,他的身体再也不用受没日没夜的压榨,他的腿脚也终于可以迈到祖国土地上更遥远的地方,他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骑马转战祖国各地;这种自由是和战友围着篝火拉手风琴;这种自由是和同志挤火车执行任务。为了这一种自由,每个人本应拥有的自由,保尔愿意奋斗。他激动,他渴求,他义无反顾地带伤上阵,拖着病体又起来劳动,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游戏。这种近乎自虐的行为让我们很不理解,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安逸,太无忧无虑了。可保尔、“保尔们”在那时,正为大家博得那些我们现在已拥有的东西。他们珍惜,却不吝啬。因为他们得捍卫自己博得的,得要解放更多在苦难中的人。
这就是保尔的浪漫,这就是他奋斗终身的解放全人类的事业。
保尔先想着解放他人,而后才想着自己。当他躺在病床上,他也在反思自己:年轻时候挥霍了太多精力,本可以用一副强壮的身体做更长久的工作。他又想着自己年轻时为了追求理想,是否热血过了头,心中的火焰是否燃烧的太旺了。其实,年轻时的保尔很清楚自己做每一件事的后果,他知道自己身体欠下了多少债,可他就是如此一位铁打的战士,一旦站起来就什么都不顾了。
你若认真注视保尔的黑眼睛,会发现他眼中的银光一直闪耀着,那里藏着他的理想,他的感情,他闯出的新世界,热爱的新生活。
小记冬妮娅
周程艺
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一翻开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恰好是保尔与冬妮娅的初识,一张细腻的铅笔素描绘画:少女冬妮娅‘‘手扶着凌乱的柳枝,身子低低的俯在水面上,她穿着领子有蓝条纹的白色水手服和浅灰色短裙子。一双绣花短袜紧紧裹着晒黑的匀称小腿。脚上穿着一双棕色皮鞋。’’而少年保尔正全神贯注地钓鱼,对少女的到来毫不知情。的确,书中曾把冬妮娅描绘的真挚纯澈,作者也是用饱含爱意的笔墨去刻画她的。
少女时代的她,毫不犹豫地邀请脏兮兮的保尔走进她的闺房,然而重逢时的她完全不愿意同拼死拼活搭建铁路的保尔握手,因为他衣衫褴褛。她对保尔没有成为主任或是委员而失望——因为在她的眼中,劳动是由穷苦潦倒的人所干的,是极为不光彩、有失体面的——并判断他此生不再会有什么出息了——她的心早已被生活的琐碎蒙上了一层油垢,再也不复年少时代的清澈纯洁。保尔还是那个保尔,她却再也不是少女冬妮娅了。
作为林务官的女儿,冬妮娅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她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住进宽敞干净的住所,穿漂亮的衣服,读书上学,这些稀珍贵的东西唾手可得,而后来嫁为人妇,她才渐渐明白自己和这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有多么的不同。就像在寒风凛冽的火车站,工人们劳碌的身影、生着疮痛的皮肤与脏污破旧的衣物,同她缀着绒球的貂皮小帽反差如此之大。她长大了,接触了人间烟火,想必也明白了自身优越生活的稀有与珍贵——这大概就是她骄矜与自持的起源。她像千千万万固守财富的小市民与小资产阶级人士一样,只想牢牢地守住自己那比平民百姓优越那么一点点的东西。她不懂得劳动能够创造美、创造价值,而仅仅是想永远保留着、固守着这鹤立鸡群的独特个性——如果向自己示爱的人做不到这样,对方就不配被自己一视同仁,所以她再也看不起保尔了、所以曾经那个无知无识但是难得纯澈动人的孩子再也不见了。她彻底成了一个奔波于市井之中的妇人。
保尔,那个一直坚定着初衷的保尔,也正是在此时,逐渐明白了“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 ”或许冬妮娅从来没有变过,但当读者再次看到她时,或许也只会发出一声不知所终的轻叹吧。
锻 铁
尤天浩
初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我却认为它只是一部哄小孩的少儿百科全书。直到真正翻开这本书,潜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其中的奥义所在。
掀开书本的扉页,手指摩挲着重叠的纸张,鼻子贪婪地嗅着扑面而来的书香,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极大的,不可名状的满足感。我的思想也好像与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同频共振,随之梳理清了这本书中的主要内容。书中大概说的是保尔·察柯金这样的底层老百姓生活在沙俄的残暴统治下苦不堪言,最终奋起反抗,展开俄国十月革命的宏伟历史画卷的故事。书名中的“钢铁”指的是像保尔·察柯金这样的革命党人在浴血奋战中培养出来的“坚于钢铁”的意志力。正是拥有这样坚韧的“钢铁之心”,如火如荼的俄国十月革命才能成功,俄国才能浴血重生。
纵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整本书,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将描写的笔墨着重放在了刻画十月革命前人们的质朴的、受欺压的生活与十月革命后人民精神复活的过程,与《复活》一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现在假想一下,如果没有这般的钢铁意志,只是依靠着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俄国十月革命会那样顺利地取得成功吗?结果,很显然不会。不过幸好勤于奋斗才是全世界工人阶级身上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仅能制定出从各方面来看都完全优于皇室贵族制订的战略方针,还可以尽一切可能,不惜一切代价将它付诸实践。而且工人阶级的作战执行力是完全超出了贵族领导人的预料的。于是革命党人才得以在属于他们符合国情,符合革命任务,符合国内矛盾的革命道路上高歌猛进。理清了整个十月革命的历程后,我们不难发现,十月革命胜利的基石正是保尔·察柯金所代表的工人阶级身上那种“钢铁意志”。这种宝贵的意志完全不能用任何一种流动货币来衡量。这是属于个人的,无法转让且很难改变的优秀品质。
可是,如果不去改变那延续了上千年的古老的封建制度,屠龙的少年终将成龙。革命党人也深知这一点,于是领导了在十月革命中与革命党人一起成功复活的俄国投向共和时代的怀抱。
这是亡国觉醒的复活,这是贵族道义的复活,这是人民思想的复活。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其实也早该明白这一点。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时刻像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与对手——即使有可能是无形的困难,暗地里较着劲。想要获得这一场场战争的胜利,不妨尝试着让自己变成一个拥有这种“坚于钢铁”的意志的人,用刀枪不入武装起脆弱心灵。
即使现在活得很好,不妨复活一次,用精铁打造一颗钢铁之心,保护好内心最柔弱的角落,更大胆地活着。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朱锦程
世界上本没有所谓钢铁,只是在人类进步的热潮中,总有一些人,在恍如巨大熔炉的世界里,百炼成钢。他们永远不甘于平凡地活着,永远不甘于承认平庸。而那些自命不凡的反动派,那些压迫底层人民,永远不知道为谁而活着的人,也许只配永远尘封在世界大革命的潮流中。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便是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所铸就的钢铁典范。保尔出身贫苦,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工作,饱受折磨。他目睹了劳动人民被压迫,生活拮据,自己又无能为力,这使保尔从小就对资产阶级充满敌意,促使他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保尔始终是和劳动人民保持高度统一的,他天生同情劳动人民,因为他饱受压迫带来的滋味,即便在多年以后,在他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布尔什维克后,也不忘初心,坚持着自己的钢铁本色,始终走在革命的最前头。
保尔就像一块刚出炉的炽热的钢铁,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使革命之火在这广袤土地上熊熊燃烧。他的意志坚不可摧,在某些人的意志被恶劣环境彻底摧毁,抵挡不住革命的艰辛,而选择背叛革命,逃离革命时,保尔却可以抵挡住严寒与风雪,枪林弹雨以及没日没夜的工作。不,这不是年少轻狂,只是一名合格的布尔什维克应尽的责任。也许保尔少年老成,虽然只是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却可以在演讲台上自如奔放,让自己的青春热血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
战争的冷酷无情与高强度的工作,使保尔饱受病痛之苦,右眼失明,几近瘫痪,他不得不从一线退下,去到医院休养,即便如此,保尔的内心却依然炽热,永不退却,他时刻想要回到一线参加工作,他不愿成为人们眼中的“残废”“累赘”,不愿失去一名布尔什维克工作的能力。这是一块坚毅的钢铁的尊严与时刻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
在最终保尔几乎全身瘫痪后,他也曾想过结束他短暂的人生,免受病痛的折磨,不再成为革命的“累赘”。不过在一名布尔什维克眼中,这是只有懦夫才会干的事。人活着,更应该干一些有用的事,而不是逃避现实。保尔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攻读文学,以文字宣传共产主义,即便在他最终双目失明后,他也没有放弃生活,而是发表文章,将自己生命的传承寄托在这字里行间。这是钢铁所拥有的生活的勇气,敢于直面生活的勇气!
也许世界上本没有钢铁,只不过是血与泪交织的勇气与责任铸就了他们。这个世界上,曾有那么多人,为了人类进步而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正如保尔·柯察金。
愿所有人都被公平与温柔以待
——读《杀死一只知更鸟》有感
吉 昱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是哈珀李在世上留下的唯一一部小说,但也足够让她出名。在书城闲逛的时候看见这本书黑色的封面,我就有了阅读它的心。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我本想着是很浪漫的贵族故事,但却令人心酸,是一个笼罩着种族歧视色彩的悲剧。故事里的主角阿蒂卡斯本是一个我认为已经经历悲惨的人,但他在故事中始终保持追求真理和绝对的公平。罗宾森当然毫无疑问地是做悲剧的人物,因为是黑人被污蔑甚至判了罪,不但没为自己讨回公道,还被加害者肆无忌惮地陷害,最后在悲惨地死去。
我最想说的是,不管哪个地区都会存在不明智的习俗,这时候是绝对需要意识清醒的人们向前看,用真理说话的。公理之下正义不朽,一些种族歧视的可憎的想法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就像很多人所呼吁的那样,现代人极力改变这种情况,灌输公平思想,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并不能彻底改变。这本书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出一个真正恐怖的社会,明争暗斗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难道黑人就注定不能被公平对待,不能拥有独立的人权和法律地位吗?
更加可悲的是,按照这个轨迹继续往未来推算,首先是从未消失的种族歧视,其次就是一个更常见且值得关注的现象。一些在法律机关工作的人,当然在小说里是以陪审团为代表的那一群,仗着自己官大便带头歧视黑人,他们把清白的罗宾森判罪就是最好的证明。和种族歧视比起来,恐怕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吧。前阵子在关注一些实事的过程中,有些事情总是在某一天突然查找不到任何消息。然而官方给出的回应却是没有人性的,只恐怕这对于民众来说,一定是没有认真维护公平的行为,也就是不称职了。
这一系列的问题,从一个孩童的口中被讲述出来,这说明社会已经腐朽到一定程度了,孩子从小在这个社会里长大,已经被这种风气影响。我相信,《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除了解释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知了未来的社会,希望人类不会栽在自己的手里,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客长安
——读《长安客》有感
周晨希
长安城内群星璀璨,太极宫中斗酒十千,朱雀大街看尽城花,“花萼相辉楼”旁烟火民生。在朝廷纷争的大局之下,很少有客居长安的伟大诗人能明哲保身。安史之乱推动了唐朝走向衰败的多米诺骨牌,而在这之后,很多诗人的命运都不再春风得意。这本书就讲述了几位诗国伟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世人眼里,尽是杜甫对李白的狂热,李白对杜甫的冷淡,却总是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说来,他们的最后一面,也才是天宝四载的秋天,落英纷纷,杜甫要离开兖州,李白在尧祠摆酒为他饯行。眼前的年轻人,有清白的家
室,有满腹的才华,有雄心壮志,他可以去考科举、考进士,可以光明正大的当官升迁,而自己只是商人之子。说到底,商贾之道在唐朝终究上不了台面。干了这杯酒,从此山水一程,不复相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你说李白洒脱,我无法反驳,可是你说李白澹泊不求功名,我不同意。他的一生都在想尽办法进入官场,他不愿意“客”居长安,他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罢了。说来,他这一生的巅峰也就是那虚无缥缈的翰林学士吧。也许,李白就是诗仙被贬下凡吧,连他的死也是传说,没有确切的定论,就是对他这一生最好的总结了。不知道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再次回忆起华清宫中璀璨往昔,亦或是远在天边的一双儿女。
天不生我李太白,诗道万古如长夜!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如果说其他诗人客居长安,进士及第都是为了自己的鸿鹄大志,那么只有白居易是为了养家糊口。他的一生一开始也算是顺风顺水,只是少年意气总觉得自己是第二个魏征。事实上,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唐太宗,亦没有第二个魏征。他的秉公直言只会引来无妄之灾,加之他的“疯子”母亲的莫名辞世,被贬已是板上钉钉。余生也就是一点一点灯枯油尽罢了。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提到白居易总是想到与他一生知己的元稹,如果李杜是成全,那么元白就是相伴。元稹的一生比白居易更惨几分,只是还好他有白居易这个知己。晚年的白居易辞了工作,隐居田园,某日秋天,长安郊外又是秋雨缠绵,窗外看去,草地青又黄,转眼,这已是元稹去世的第八个秋天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续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们是诗国闪耀的群星,他们是长安城里忧伤的年轻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梁哲冰
一直不敢写父亲 ,怕把父爱写得太单薄。——题记
翻开《傅雷家书》,徜徉在浓情的、关切的、深长的文字中,热泪盈眶……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翻开书,扑面而来的便是父亲浓浓的爱意。深入了解后 ,我便体会到傅雷思想的深邃。
傅雷一生以“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为准则,他不仅给予儿子音乐艺术上的帮助,还小到日常生活的打理,大到做人等。一个严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从书中得知,父子关系其实十分紧张。因此傅雷表达了对傅聪的忏悔。信中写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家喻户晓 ,但不意味着它的内涵不丰富。以我的角度,便应用在生活中。与家人发生矛盾是时常,激烈的口角后 ,往往陷入沉默 。时间一长,事件被淡忘,但我们都有意无意地避开先前踩过的雷区。即使因为面子没有道歉,但最终都用实际行动挽回。
所以,我认为犯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刁性不改——贵在改掉过错。
曾经听到过一句话 ,“国外的空气再香 ,再甜,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话糙理不糙 ,即使身在海外,也不能忘记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傅雷便是教导傅聪热爱祖国。一面,他常给傅聪寄去中华经典文化古籍,既提升传统文化素养,钢琴家也会有不一样的启迪;又能充分体会古朴的、内敛的、诗意的中国气质,陶冶情操。另一面,他还经常教傅聪做人。一个注重礼节的 、真诚的、不断自省的、淡泊名利的、虚怀若谷的、爱国的钢琴艺术家。这无一例外地展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的、璀璨却不张扬的精神。文中有一句话感人肺腑:但我还不甘落后,还想事事、处处追上你们,了解你们,从你们那儿汲取新生命、新血液、新空气,同时也想竭力把我们的经验和冷静的理智,献给你们,做你们一根忠实的手杖!万一有一天,你们觉得我这根手杖是个累赘的时候,我会感觉到,我会销声匿迹,决不来绊你们的脚!字里行间,深深地表达了父亲对孩子最纯洁、最朴实的爱——不厌其烦的唠叨、再三的叮嘱、道不完的思念……也许我的父亲没有傅雷那么渊博,但他始终教我真善美的道理,哪怕缄默,我也知道他爱我!
如果要问父爱是什么?我想那一定是一颗龙眼。剥开枯燥的、乏味的外壳,生动的、甘甜的汁液便溢出,裹挟着晶莹剔透的果肉,回味无穷。父爱是这样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饱蘸爱意的文字,便永远渗透到血脉中,一次比一次猛烈。
《傅雷家书》读后感
高诗琪
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也没有发达的沟通设备,但是有一位父亲,他用笔与纸,沾上不经意的笔墨,因事而写,有感而发。
在这本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种亲情的可贵,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那种呕心沥血的爱与教诲,这种爱不同于其他的父亲的爱,并没有那么直接,却又可以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傅雷写给儿子的,是家书,同时也告诉了他许多人生的哲理。这些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成为世界级钢琴学家的学习过程。在他的成长之路上,这些家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傅聪虽然不是作家,但他在父亲的影响下,多写信,训练了文笔,升华了思想,也同时训练了他的理智与才智。
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可以静下心来,静静的提起笔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给儿子写信,这一封封家书无疑是对儿子最好的教诲,即使儿子身在千里,父亲也依旧时刻关注他,支持他,教导他,当儿子受到挫折时,他便会让他敢于面对并与之抗衡。当儿子音乐会成功时,他也会由衷地为儿子送上祝福,傅聪在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感受到父亲的关怀,还有来自父爱的那种温暖,即使暂时的陷入深渊,也不会害怕。
想到家书,我同时也会想到我们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像一些大家那样有才华,为我们创造好条件,但他们也以自己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就像书中的傅雷一样,以书信来传递真理。
这本书以轻松风格反应家书精神,选得内容突出了傅雷“真诚待人,认真做事”的生活准则,没有太多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大多数是日常生活的短小事情,但这些交流虽是日常,也同样很深刻,让我懂得了家庭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家书可以对一个家庭影响很深,我们应与长辈们增进沟通,多理解,也不止于家书一样无声的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
金陈妮
在寒假中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但让我觉得最受益匪浅的还是《傅雷家书》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深深的情。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教导孩子做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礼仪要得体,面对困境要不放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和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细心的教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处理恋爱婚宴的问题,都像良师益友般的提出了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读完《傅雷家书》以后,我真的为老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对子女的关怀而感动,大到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事无巨细,无不备受关怀,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人,可以了解到提高记忆的方法;对解放战争初期感到兴趣的人可以从傅雷的身上了解。
而此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人,有些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甚至有些刻薄。他给儿子立下了此生三个原则:不许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能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他爱子教子的精神非常让我感动。
《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他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所有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一位著名的钢琴家,傅敏,一位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并没有教导他们,该怎么成才,而是教导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教导他们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真切,自然与真诚的文字,是啊,只便是写下一切文字,都是即时的内心所想,思想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对亲人写信更是如,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总结经验和教训。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切交流,亲情洋溢在文表之间,给予了我强烈的思想启迪。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开启你的智慧大门,通往成功的彼岸。
赤子之心
——读《傅雷家书》有感
梅丽
杜甫语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国从古至今便有家风文化,而家书是窥探一家之风的不二选择。诸葛亮之子有《诫子书》,陶渊明之子有九字家书,而傅聪亦有《傅雷家书》。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家书》从头到尾都在告诫傅聪的赤子之心,也是傅聪为他的父亲选择的墓志铭。十二个字,是铮铮骨。
1966年,傅雷正在著书全力反抗外界的“正人君子”之言,这时傅雷的好友突然来访,劝说傅雷写一篇检讨书,但这名友人知道,傅雷是一名硬骨子的人,不会同意的。傅雷的性格不允许他做出这样的事,于当日,傅雷携妻子朱梅馥双双于家中自杀,星海之涡漩荡,于雪野之中徜徉。他们用死亡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捍卫了他们的拳拳赤子之心。其时,当时傅雷早已撑不住了,是外界的舆论,但他还有两个孩子,还未成人,他不能一走了之,而《傅雷家书》就是在此期间所成。
《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信的合集,是“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先生十二年间给傅聪写的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是诚挚的爱,亦是一位学者对人生的精辟见解。他与儿子在信中谈学问,谈艺术,谈真理。“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这是傅雷先生在治学研究和立身处世上一致的原则,所谓赤子之心,是纯洁无邪,指清新亦是爱。这个纯洁高尚的灵魂,尽管受到排挤和迫害,但他如同蒙了尘的珍珠,谁说明珠暗投,英灵不灭,霞光照万里,今天,傅雷先生似火焰一般,彻底照亮这人间,洗去浮华,用赤子之心感化世人。
傅聪在向人们谈起其父时,“他最强调的便是做人”做人是一切之根,没有做人,一切皆是虚妄,傅雷先生认为人一定要有赤子之心。他一生中都在做人,他形与神皆俱,但却未度百年,就去了。傅雷先生的心中一定有一个神秘的花园,或许曾经荒芜过,所以他喜欢那句“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这是他对教育孩子方面的罪过的忏悔,但今天,花园中有一位赤子,他以纯真守护百花盛开,在外面哪怕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损草木,依旧度得山河。
赤子已踏上天梯,正所谓“赤子之心传家风,嘉言懿行身垂范。”赤子,他是赤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
王安琪
人的一生,总是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傅雷家书》
近日,读完《傅雷家书》,我已经是思绪万千。《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集,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那一封封家书,就像那促膝谈心,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我和父母的关系。初读此书觉得傅雷并不像一般的父亲一样沉默寡言,而是一直在文中絮絮叨叨。所以对他的印象并不怎么好,可再读才发现傅雷用一种书信的方式,传递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傅雷在外人眼中看起来是一副面容清癯、文弱书生的模样,但回到家里傅雷立即严肃起来。傅聪的鼻梁上有道疤,正是因为他弹琴走神时被父亲用碟子打中鼻梁而留下的。可能会问,只是走了一个神,为何傅雷如此严厉?这就要说到傅雷的生平经历了。
1908年,傅雷生于上海市。傅雷4岁时,他的父亲蒙冤入狱,不久便离开了人世。母亲在父亲被囚禁时,四处奔走,无暇照料孩子,傅雷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病相继去世。极大的悲伤并没有摧垮他的母亲,所以从此以后,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于傅雷身上。母亲李欲振信奉“棒头下面出人才”的哲学,对傅雷管教极为严苛。
正因如此,当傅雷的父亲时,也采用了母亲的方法。对傅聪进行棍棒教育。可当傅聪去波兰学习钢琴时,傅雷才发现自己的教育其实并不好,于是他转用书信表达对儿子的爱。
文中有几句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话。比如文章开头的一句:“人的一生,总是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前一个前半句是作者认为有追求、希望和敢于挑战的人生才有意义,后半句是说当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境界,各方面修养都很高时,就能平静地看待一切。这一潭死水的生活是不同的。
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歌,岁月也许波澜万千,并不静好。但我们却可以选择与岁月相处的方式,一段上升的开始往往都是从位于低处的某个点延伸开来的。因为很多时候没有退路,才有出路。保持积极的心态,笑对人生。
《傅雷家书》正如一盏醇厚的铁观音,在岁月的浸染中滋养每个人的心灵……
拳拳父爱,感人肺腑
——读《傅雷家书》有感
木渎高级中学 初二(3)班 陆徐妍
封封家书,不阻迢迢千里;句句箴言,寄托父子之情。
——题记
《傅雷家书》,薄薄一本小书,置于手中竟有千斤重,只因其中所富含的拳拳父子之情与无尽的教育之意。我想,这本书作为写给儿子的书信,它已经远超了原本具有的价值。
本书的作者傅雷,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头顶这如此多“家”的称号,可在这十几年间的一封封家书中,我所能看到的父亲形象是远远大过这些名号的。他对儿子傅聪的爱是无私、真挚、深沉的。——他对儿子事事关心,不论是爱国情怀、立身处世,还是艺术造诣、婚姻感情,都耐心地谆谆教导。书信万千,他以笔代口,远渡重洋对儿子耳提面命,其用心之切,用情至深,令人感动。
最令我感叹的,还是傅雷对儿子无限的包容。傅聪当年不顾父母安危,选择出走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先不谈其缘由,但这无疑使父亲傅雷大失所望,名族自尊心也因此受挫,然而他依旧设身处地的去谅解孩子,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傅雷在书中不止一次说过,他与儿子的关系更像是朋友,而非父子。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整整十三年,他们总是聚少离多,唯有书信源源不断,飞越千山万水。无尽的美好的父子情谊如瀑布般从中流溢出来,直涌而下,滋润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手要垂直,人要立直。”这寥寥八个字,将对儿子待人处事方面的关心展现的淋漓尽致。像这样的语言常常出现在书中,作为父亲,傅雷也经常不厌其烦地在一些生活小事大费笔墨——再三叮嘱儿子“努力加餐饭”,亦或是理财的重要性,恋爱时的细节,处朋友的忠实不薄情……各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天下的父母应该都是像这样的吧,无时无刻不想着、念着自己远在他乡的儿女,处处替他们操着心。其中事无巨细,娓娓道来的真挚感情总在无声无息间溢出纸面,淌入人心,刻进血肉。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序章中楼适夷如是评价道。拳拳父爱,感人肺腑,也必将如一盏明灯,照亮更多人心中的路,影响一代又一代。
读《傅雷家书》有感
梁智慧
《傅雷家书》是一篇呕心沥血,饱含爱意的教子篇,那一封封家书,就像那促膝的谈心,在默默无言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我和父母距离,我聆听着,感受着,铭记着。
谁人没有父母,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爱和教诲。《傅雷家书》让我发现了另一种父母之爱、父子情深。它不是父母对儿女的啰嗦叮嘱,而是父母对儿女最平凡的关心、理解和沟
通。傅雷敢于在家书中剖析自己,敢于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把自身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像涓涓细流灌注在儿子成长的心田中。傅雷先生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做人要直面困难。
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人生路上,困难、汗水和辛酸是在所难免的。面对这些挫折,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抱着永不放弃的心理,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感悟,既是傅雷对儿子的告诫,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子女们的忠告!
做人要懂得善良。
傅雷告诉儿子“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善,应该是发自我们内心,奉献给社会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爱别人,使别人因为自己的“善”而变得无比幸福,这才叫真善。
读《傅雷家书》,我感动于傅雷先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子女的关爱。大到事业、人生和艺术,小到吃饭、穿衣和花钱,事无巨细,关怀备至。从家信的言谈语气中,我们看出傅雷是一位要求极其严格的人,甚至有些刻薄。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这样的爱子教子的精神怎么能不令人感动至深,钦佩至极。
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对子女满怀关爱,使儿女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从而获得巨大的成功。其实我们的父亲也像傅雷一样的平凡而伟大:
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他们的鬓角已经斑白;为子女的成长费尽心血,这就是伟大的父爱,这就是真正的父亲。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刻骨铭心:“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待人;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相信自己;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曲,只有这些高潮和低潮,我们才会有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它们,选择合适的方法应对,这样才能真正感受生活的乐趣,才能真正幸福。
读过这本书后,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给了我巨大的感染启发。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和父母沟通的道路。
一纸家书百缢轻
赵梓涵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以一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良训劝服了赵太后,傅雷夫妇亦是中华父母之范,历尽一生,培养了两个孩子。其心血俱凝聚于186封家信,7000多字的最长书信。字里行里都让希翼与爱溢出,1954-1966年间从未间断。
傅雷两子傅聪、傅敏,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大钢琴家,另一个则是平凡的英语教师,至于为什么要给孩子们写信,傅雷也有原话:一、想把大儿子作为一个讨论艺术。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儿子的文笔与思想。四、做个警钟时时刻刻,旨在让孩子明白国家的荣辱和艺术的尊严,指望儿子做一个么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全书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挚爱与殷切期望,凝聚了傅雷对祖国,正如其于信中所写的,世界上最高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这是一个阅历丰富、循循善诱,为人坦荡正直、又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与文化底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是傅雷最喜欢的诗句。也正由于此,所以能做到思虑长远,做到为之计深远。对于儿子的生活琐事,他会如良师般提出建议,体现出成功的教育思想。
傅雷家书是中国代代传承的产物,读时感触不多,可从书中跳拖出来后便能明白其中的真实所在,也温暖了我们读者的心灵,这也是书中的内涵所在。
当儿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傅雷会写信为他加油,自从傅聪出国后两人相见的次数是少之又少,但父亲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从来没有间断过。故傅聪的成功与傅雷的关爱息息相关。身为父亲的傅雷为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播文化日益陌生的情况,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与祖国文化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还有一些自己的译作。每每儿子在外受苦,向父亲诉苦时,他会迫不及待打开然后拿起笔,打开信,在灯下写回信,随后历经千辛万苦寄去波兰。
家书是一个家庭的桥梁,傅雷的文化艺术底蕴,让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得到人生道理,提高文化修养。
一纸家书百缢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