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并解释自我一直是我头疼并始终努力在自修的一个课题。《恰如其分的自尊》中帮我解答了很多的困惑。
安德烈将构成自尊的元素分为三个部分:自爱、自信、自我观。
一个人自爱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自身的自爱能力以及从家庭中获取爱的养分的多少密切相关。家庭和谐,父母关系融洽、父母对自己的自爱能力强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关于爱和尊重的意识。这在我的童年生活中,几乎是完全缺失的一段历程,并且长期和一个不具象的“别人家的小孩”做着斗争,所以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始终缠绕着我的一个问题。
“自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行动”。自信除了受到原生家庭教育的影响外,学校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环节。需要通过生活中所做的很多小事,经外部世界的正向反馈后才能持续稳定发展形成。读到这的时候,我不免出了一身冷汗,回想我执教不多的时间里,是否在某个时候,对某个学生自信的形成过程作了负面的反馈,这对他的影响和伤害有多大。我找不到确定的对象,但毫无疑问,这个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过去的我没办法挽回,但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必须更加留心注意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方法,给予正向反馈以助他们能形成恰如其分的自信。
自我观,也就是如何看待自我、评判自我。良好的自我观能客观、清晰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做出合理的评判。
作者将自尊的类型分为了四个类型:稳定高自尊、不稳定高自尊、稳定低自尊、不稳定低自尊。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最大的不同在于行动,高自尊的人普遍行动力高,而低自尊的人行动力。自尊的高低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当还是不适当。在《幸福的方法》和《心流》中对于这方面的解释很清晰。事实上,无论是高自尊还是低自尊,有没有自爱、自信和自我观,都可以归为意识,而行动则是对意识实际投射。如果意识指导行动,再通过行动反馈于意识,形成良好的循环,那么必然会形成恰如其分的自尊。
如何判断自己的自尊水平的高低,首先回答三个问题
1、我是否能全面、无条件地接受自己,不管是好是坏?(自爱)
2、我是否认为自己有能力采取恰当行为?(自信)
3、我如何评价自己的?(自我观)
自爱和自信度高的人,对自己的认知也比较清楚,自尊水平也比较高,对自我的评判也比较稳定,不易改变,对自己的决定比较坚定。相反,自尊水平就比较低,对自我的评判不稳定,忽高忽低或者持续处于低频,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会根据外界反馈的好坏来评判自己。在本书中还列了9个问题来辅助了解自己的自尊水平。我中招其中5条,属于不稳定低自尊型人。虽然,我对于自己的认知比较清晰,但是,回答完这些问题后,让我曾经一直逃避的不愿面对的问题赤裸的直面于我,不得不重新正视自己的问题。学习如何修补我的自尊将是我长久的课题。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最终发现,改变我当下的状态和意识模式唯一的途径就是行动,坚持每天与不断出现的负面讯息、消极情绪做抗争,建立恰如其分的目标,恰如其分的通过具体行动完成目标,恰如其分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形成动态的恰如其分的循环模式,结果会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如其分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行动总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