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知名华人作家、画家刘墉在其公众号上回答了几个网友的问题,其中一个网友说:
自己是一位14岁孩子的母亲,她的女儿非常痴迷于画画,无师自通,其绘画水平在同龄孩子中是非常高的,可是,自从上初中以来,成绩一路下滑,到初二时,已经从前几名掉落到100多名,被调离了尖子班。看到这个情况,她非常着急,便与女儿进行了深度交流:
女儿并没有早恋,只是说找不到学习的动力。女儿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很在意老师的评价。在一次次用心画画被美术老师忽略,为班级活动精心制作邀请卡被班主任老师忽略后,她更是对文化课失去了兴趣。
对此,这位网友采取了一些方法来激励女儿,可是却毫无效果。
看到这个问题,刘墉说:
“为什么我们要以成绩来衡量我们的孩子?”
“为什么我们把学习这件事情搞到是有条件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一定要得到奖励,一定要名次在多少名,一定要被不断地赞美,他们才觉得学习有意义?”
他说: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说不定也是父母的问题。
的确,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有些事是很难快速得到改变的。但作为家长,我们至少可以做一点努力:孩子喜欢画画,就让她画好了。只要她有一样比别人强,她就会产生自信。
刘墉说他小时候功课也不怎么好,但是他的课外活动如演讲、画画这些东西相当强,他觉的他活的很快乐,因为他找到了他的价值所在。
高中政治课程有一个知识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每一个人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在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它的成绩是会有起伏的,正是有了这些起伏,才更好的培养了他的抗挫能力。
今天上午,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讲述了现在很多父母硬逼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有些孩子不愿意,就会进行反抗,越反抗效率就越低,学习就越差。但有些孩子却愿意上各种班,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喜欢。
其中讲了一个孩子,他虽然没有上辅导班,但自从五岁时去过某个地方后,就突然对地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扩展到天文地理,每天挂在嘴边的不是这星球、就是那城市的。哪怕是捡到一张地图,他都会仔细地、贪婪地看来看去。对此,父母没有加以任何的干涉,而是给他买来各种相关书籍和用具,有时候还会跟他一起探讨某个问题。最后身边对天文地理没有任何兴趣的人也被感染了,从孩子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后来,孩子的这个兴趣一直保持着,还常常出相关的问题来考大家。看到大多题大人都答不上来时,孩子颇为得意,更加乐意往里钻了。
孩子对感兴趣的事,乐意去学,她就会变得快乐。
其实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孩子愿意主动学习,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孩子自己有兴趣。自己有兴趣了,他就肯努力去钻研。
朋友有一个妹妹就是这样,小时候,父母把她送去学习美术,美术课上老师要教授手工,没想到她从此就喜欢上了动手做各种各样的东西。不仅在课堂上做,下了课回到家又继续做,自己非常舍得去研究制作的这个过程。不会做了就翻各种手工书,上网找视频,总之,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完成她的每一件作品。
朋友说他的妹妹就是做手工的时候最认真,最专注。
一个人专注的时候肯定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况且做自己喜欢的事是能够做到发光发亮的。出版《砰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日本著名整理师近藤麻理惠就是这样。从五岁时起,她就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整理这项事情上面,没想到喜爱整理这件事深深影响了她的人生,最后还成为了她的事业。
所以有一项喜好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不要给孩子的人生设限,不要用成绩来定义孩子,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说不定孩子会翻开属于他的新篇章,让你看到他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