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成全人的事业。教育,往大了说,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往小了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人。其实一个正常的人也好,一个栋梁之材也罢,教育的真谛应该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当然,如果能让学生成为一个“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那是教育的最大成功。
自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由于孩子成为稀缺品,大家都舍得在孩子身上投入,更怕孩子受到欺负或者输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因此助长了孩子的娇生惯养,也抬高了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成本。学区房、辅导班便是最骨感的产物,一对一更是最高端的写照。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城里孩子的成绩都是教辅和时间堆起来的。城里的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虽说成绩不错,但孩子的综合能力并一定很强。无论是孩子的课外知识量,还是身体素质,哪怕是孩子的思考力都不容乐观。至于乡下孩子,学习成绩不堪一提,其他也无法拿得出手,纵是拿得出手,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今年,中央与国家高层都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上半年有了“五项”管理——手机、读物、睡眠、作业、体质,没有一项不是难点。下半年又来了“双减”政策——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课外培训辅导。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与推进,必定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在“双减”政策下,如何持续保持孩子的成绩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理论上说,减少了作业,减少了课外辅导,在利用更少的时间的前提下,成绩不下降是很难办到的。
其次,如何在少量作业,甚至没有作业的情况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比如,有序思考、认真书写、奇思异想、善于表达、勇于发问等等。另外个人认为爱上阅读则是持久而最需要培养的基本良好习惯。爱上阅读的孩子注定一生不太平凡。犹太人便是最好不过的例证。
再次,当孩子习惯了没有作业,腾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的时候,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时间,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或者如何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并加以培养,提升孩子的生命质量,从而给孩子的灿烂人生奠定基础,是教师与家长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基于以上诸多问题,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师,不得不意识到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亦是老师的问题。作为称得上“专业”的老师,或者说应该专业的老师,势必要思考——在“双减”政策下,作为教师如何协同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