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意味着放弃和丧失,它带着死亡的气息,与我们们想控制抓牢的本性相违背。
你毕业的教室座位上,有了一张新的面孔;你分手而搬出去的房间里,鞋柜边没有了你的拖鞋;你的微信里,有些信息总是发不出去……
你已经不在场了,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离开,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撤退,不管你是决绝还是不甘的退场,你都不在场了。
十来岁的小男孩,开始了第二次的自主时期。第一次是在两三岁时,他会说:这是我的,那个是我的,我的妈妈,玩具是我的,路也是我的就不让你走…那时是可爱的,你是开心的。可是这次,他说:妈妈,进来我房间要先敲门,我说可以进来了你才能进;你给他讲话或者说教时,他会有不耐烦的神情也可能用手捂着耳朵;他会在你买完一样家用品之后吐槽说难看,问你为什么不问过他的意见。
身份的退出,是一步步往外退的,一次一点,退到合适的位置,站定。一开始是你自己学会说“不”,到后来是接受别人对你说“不”。
曾经历过很挣扎的感情。对方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内心有些狡黠又有些自卑。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已经“事实离开”了,却依旧打着“不想伤害你更深”的幌子,跟你玩着“猜猜猜”的游戏,拒绝与你主动联系也不回应你,却不主动和你说分手,让你自己去琢磨,等你劲儿耗完了,主动离开。偏巧,我也是个执着的人,对年少情事又有太多天真的幻想,于是就只能自己每天在脑海里上演各种大剧,果真花了好几年时间自己把自己耗干,才惊醒离场。而当初那个当事人,早在他打定主意的那一刻起,就退出,开始了自己的另一段人生,而我却生生浪费了自己最该去全速奔跑的小十年时光。
后来才明白,只有退出来才会看见自己,才会有更大的天地。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太过于执着,以为这样才是深情,殊不知“痴”正是佛家“贪、嗔、痴”乃中的三毒之一。毒可以救人,但大多是害人。
关系的退出,最该决断,不拖不黏,不纠缠,一别两宽。正视既定事实,不计较得失,不心存幻想。
如果你一直在纠结一件事,那就先退出来,把它放一边晾晾。因为,当你在事件当中时,你根本看不到事情的全貌,你也看不清前路——你视线被这个事本身挡住了。记得曾在一本书里看到这么一句话:梦想要大,不然很容易就被眼前的一点小困难小挫折挡着看不见。
事情也一样,如果你退出来,站在高处视野开阔,能看到全局;站在远处,时间线拉长,能看清前路。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交错之中,你不会再总是被网纠缠的那个,而是做一个织网的人。
我们被困,总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学会抽身,做一个旁观者或者给自己安排一个分身,在深陷其中的时候就会多一些清醒,少一些冲动。
所以,退出从来都不是舒服的。
你在其中投入了时间、精力、感情、金钱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它曾组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现在却要割舍掉,当然会痛。就像婴儿的出生,是孩子和胎盘从母体的子宫剥离,既是痛不欲生的分离,也是瓜熟蒂落的成熟。
如果父母不退出孩子的房间,孩子怎么能长大支配自己的人生?
如果不退出一段不能再彼此滋养的关系,怎么能看见自己,各自遇见更好的风景?
如果不退出事件中心,怎么能看清楚真相和全局?
并不是在手的都是好的,有的时候握在手里不愿放开,只是因为害怕,害怕失落失望失败失掉所有方向,孰不知放手了反而有更多可能性呢?
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是给自己和别人留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机会,更好的选择,以及更体面的告别。
当小朋友再抬头看我时,我心里不再失落了,我知道他该有自己的空间,而门外也有更宽阔的世界。
笑着退出来,记得轻轻带上门。